事实上当下如何抉择其实很简单,并没有赵祯所说的那么麻烦,什么二选其一,不过是他自己故意设下的一个心理测试,现在攻取高昌城绝不是一个最佳时机。
因为大宋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可能,对宝庄城外的西域联军和辽人打动围剿,尽可能的消灭西域人的有生力量,同时对辽朝不断的施压,赵祯相信辽人会很快崩溃,因为辽朝的人口实在不多,能拿出八万的士兵已经是辽朝的极限了。
赵祯不相信辽朝会援助西域超过十万援军,这个数字对大宋算不上什么,但对辽朝无论是人力财力都是一场极大的开销,简单而言,辽朝打不起!
攻打高昌城所付出的代价必然巨大,但若是大宋能彻底歼灭宝庄城外的西域联军,驱逐辽军,那对西域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
赵祯不相信西域人奇货可居的品性能扛得住大宋的不断重压,赵祯要通过战争告诉西域人,他们在大宋面前不堪一击,而且大宋攻击更多的将会是西域人。
所以赵祯带着王圭曹康二人的捧日军和边军拿下六种城,为的就是与神卫军配合,形成夹击之势,因为他笃定,高昌城的守军已经被六种城一战吓到了。
这也是赵祯率军绕过宝庄城的原因之一,以快速迂回的作战方式跳跃攻击,直逼六种城,这给高昌城的压力不可谓不大,赵祯相信,高昌国主麴叱干现在是用一切可以调用的力量防御高昌城。
为了自己的安全,他可以牺牲许多东西,即便是西域士兵的生命都不算什么,麴叱干如狐狸般狡猾却又如胆小的老鼠,这样的人对付起来非常容易,展现强大的实力恐吓之!
但这些话赵祯却没有对旁人说,谁也不知道从一开始,他的战略思想就是要不战而屈人之兵,以暴制暴,以战促降,大宋不能在西域人的身上浪费过多时间。
商业是大宋的支柱型产业,甚至上升到了大宋的国本之一,即便是从天竺打通了商路又开拓了市场,可失去丝绸之路对大宋所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
天竺的商路只能用作暂时替代的产物,却不能减少大宋每年关税的减少,关税的减少也意味着朝廷的财政收入减少,相比以往,现在的朝廷开支更多。
何况赵祯试着把一些财权放在地方官员的手中,以便让地方上有一定的应急和处理能力,带领地方上的经济发展,脱贫致富。
这段时间范仲淹不断的奏报,改革受阻,国内的商贾们怨声载道,并非是天竺不好,而是觉得丝绸之路是他们的命根子,天竺的通道南方人需要,可北方人更依赖西域那条路!
这便是症结所在,看似不起眼又远在千里之外的西域,却成为大宋改革的巨大阻力,而这些却是一般人不会知晓的。
赵祯的意志就是军队的意志,大军再次开动起来,而这一次,大军只在六种城留下了一万边军驻守而已,因为无论是赵祯还是王圭,曹康,都觉得高昌城的守军不会主动攻击已经被大宋占领的六种城。
所以在这个时候率军回援宝庄城是一个最佳的时机,没人比赵祯更清楚这么做的意义何在,战争爆发的时候,剿灭一方有生力量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即便大宋占下了高昌城又如何?麴叱干依旧有足够的力量,这个赵祯征服西域的初衷是矛盾的,他需要的是一个安定的西域,一个大宋有权直接管辖的西域。
所以,赵祯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彻彻底底的统治西域,减少这里存在的一切反叛,而方法很简单,要么归降受到大宋的统治,要么毁灭,就这么简单。
毁灭的东西很简单,也很常见,就是西域的军队!
赵祯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量在西域摧毁敢于和大宋对抗的军队,这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也是战争的全部。战争是残酷的,但这操蛋的“游戏规则”却是正确,无法更改的。
想要同化一个地区需要大量的时间,而大宋现在恰恰缺少的就是时间,所以只能用最为强势的手段进行征服,至于日后的统治,有的是时间慢慢来做。
大宋在拿下西域之后,可以规避汉唐的错误,在西域这片土地上倾注更多的精力,财力和时间,十年不够就五十年,五十年不够就百年!总有时间去同化他们!
而来自辽朝的威胁,却是眼下最为棘手的问题,赵祯相信辽朝已经无法和大宋来上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但辽人自开国便保留下来以战养战的作战方式依旧威胁着大宋。
大宋的州,府,路,甚至是村庄县城越是繁华越会成为辽朝的补充,所以赵祯想尽一切办法,积极的把战争控制在大宋以外的地区但要知道,大宋的国土面积在不断的增加,但边军的人数却没有多少改变。
对付辽朝只能用一个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一直把这个来自北方的狼按在地球表面摩擦!
不是在第一时间杀死它,因为这会引起狗急跳墙,而是要在不断的向它施压,不断的摩擦它的边缘,从经济上,军事上,甚至是政治上去摩擦它,直至让这个庞然大物成为一个圆润的球,滚去草原为止!
所以眼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