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无人知晓这一场聚会,更无人知悉,在短短一顿晚饭的时间里,李志凡和老马达成了合作意向,准备年底前共同制作、执导拍摄一部电影。
李志凡大包大揽,把剧本的任务拿了下来,反而这是老马最头痛的地方,因为老马是摄影出身,并非编剧,在现成的文字剧本下,他可以用镜头讲述一个非常完美的故事,而且他有天生异于常人的镜头语言技术,可让他自己创作一个剧本,抱歉!他只有一些零碎的脑洞和灵感,下笔比较困难。
所以老马就负责出技术,而且他拍胸口保证是好莱坞目前最先进的技术。
以老马在好莱坞呼风唤雨的地位,这方面都是小事儿,关键是给他时间,让他沉浸在电影的制作和拍摄中。
中影和广电对于二位的合作,显得比两位本尊更高兴,在他们眼里,这次合作若是成功,则代表着中国电影在市场、金钱、文化、影响力等诸多方面更进一步。
马特-菲斯特在晚餐结束后,就住在了别墅。
而李志凡则先一步告辞离开,他出来的时候,朱幼学已经离去,而且没有在别墅区内自家的大宅子里过夜——他一刻都不想在这里待着,打算这次回沪市,就鼓动父亲把京城这处让人窝心的宅院卖了。
两天后。
22日凌晨。
《十国联军》在亚洲诸多国家公映。
毕竟是名导的片子,质量和口碑肯定不会差,但是这部电影呈现出的价值观,和国人截然相反。
在国人眼里,战场上即使知道失败,也要奋力反抗,直到战斗到最后一刻。
而不是知道失败,于是临阵退缩。
在《十国联军》这部电影里,退缩的将军回到英国,却是被当成大英雄礼遇,连主角这个普通士兵,也享受到了无上的光辉。
老马刻画战争场面很精彩,除了镜头,配乐上还运用了一种深奥的高级音乐技术,能让人产生幻觉,所有战争场面都处于压抑的状态下,两者相加更衬托出庞大战争面前,人类的渺小,孤独和孤寂。
因为这是一部根据二战历史拍摄的现实题材电影,没有天马行空,成败都已经写进了历史书,不可能更改,所以主旋律十分明显。
那些战场上的友情、爱情确实很美好,但宣扬的三观并非是为了友情和爱情战斗到底,而是为了友情和爱情,所以我要撤退,我要活下来。
这种价值观不能说错,尤其是拿到今天这个时代,其实很多人都接受了这一套西方理论,但是在东方整体的民族意识前,就是这一套理论导致电影惨遭滑铁卢。
最先传来败讯的是日本。
日本这个国家,战场上没了枪拿石头都要冲,惨战中没死也要切腹自尽,对于西方这套理论不但不接受,反而经常拿出来批判。
历史上十国盟军战争,在美国军团里有一支都是日本移民的部队,这些人是从当时的美国本土征召起来的美籍日裔,这支军队在欧洲战场可是创造了另西方军团震惊的举动,在盟军总司令宣布撤退时,这支日裔部队依然和敌对阵营撕杀,光着膀子拿着军刀、石头、没了子弹的枪支,像人墙似得冲向对方。
十国盟军里多位司令在后来评价:这是一支变态的队伍。
纵然当时这支部队是属于美国军团,而且和当时的日本是敌对阵营,但在今天的日本社会,他们也是被评价为英雄的。
然而在《十国联军》这部电影里,这一支部队却没有出现,也没有只言片语描写他们。
所以电影在西方国家上映、内容曝光之时,就遭到了日本民众的反对,如今在日本上映,更是被全民抵制。
接着传来“噩耗”的是韩国。
韩国人在战场上的观念,并不比日本人差,虽然没有日本人那么变态,但也是崇尚战死沙场、马革裹尸,方才是英雄的观念。
不过《十国联军》在韩国上映当天,也拿到了第二名,而第一,则是跟它同一天在韩上映的《战狼》。
其实无论是哪个国家,拼命型的英雄都非常受欢迎,即使是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也多是这个道理,只是西方国家多了一条“失败撤退也是英雄”的理论,而在东方国家里,这个是不存在的。
《十国联军》在日韩两地同时失败,这两个国家因为时差,比中国早一个小时上映,所以最后的票房也比中国早一个小时出炉。
可《十国联军》在华上映也有23小时,已形成了定局,最后一个小时已经无法补救,更何况有预售票房作参考,最终的票房也八、九不离十了。
一个小时后,《十国联军》在华夏的总体票房出炉,大陆、港、台三地的票房加起来,只卖了四千六百万左右。
按照国家人口百分比来算,均值比韩国还低。
《十国联军》在亚洲上映的第一天,就已经注定了失败。
马特-菲斯特性心十足的到来,黯然伤神的离开。
踏上华夏大地的时候轰轰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