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最近有位读者在我的个人博客上留言,他提到在山西临汾大墓的发掘队当中,来自复旦大学的胡教授毫无疑问是领导发掘的不二人选,但是另一位负责人林磊教授他以前却是闻所未闻,不知为什么会选中他来主持这次用他的话来说是“划时代“的发掘工作。虽然那位朋友没有明言,但是我还是从他的字里行间读出了担心的意味。毕竟,在如今的唐史学术界,有一些学者对“白衫郎案”并不是特别友好。所以我觉得我有必要花一点时间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来自西安交大的林教授。林磊教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西安人。笔者曾经到过西安,个人感觉,这些在古城的废墟上诞生的人,几乎生下来就是半个唐史专家了。作为一位著作等身的学者,林教授也对“白衫郎案”有所涉猎,读者们可能不知道,他曾在2001年底发表过两篇关于“白学”的重量级论文,其中《游走的虚无》一文是业界少见的以花秋空作为研究对象的专题成果。论文中对于这位周问鹤好友,“白衫郎案”的主要推动者,林教授做了非常精彩的分析与推论(见《中国论文期刊2001-5-102099》).只是后来,林教授把他的工作重心移到了府兵制的研究上,他才渐渐淡出了“白学”爱好者们的视线。写了那么多,我只是想告诉大家,林磊教授是一个我们可以绝对放心地把大墓的钥匙托付于他的人,我相信在他与胡教授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更多“白案”的细节被揭开,会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开始关注我们的领域。
2012-6-17
第四章第一节【茅桥老店】
天已然过了晌午,暴虐的阳光倾泻这片一望无垠的沙海上。如同一个疯子正用皮鞭肆意抽打着一具早已气绝的尸骸。黄沙上方的空气在炙烤下蒸腾起来,透过它,远处过来的那些人看起来就像是几缕飘渺的幽魂。
来的一共有五个人,为了防备脱水全身都严实地裹了起来。其中四个人骑着马,还有一个人驾着一辆简易的板车。打头的那个人首先停了下来,斗笠下面,他的整张脸都用布条蒙着,只留下了眼睛和嘴两处缝隙。“大人”他他拉下遮脸的布条,朝后面的人喊,“就是这儿吧。”
后面那个人也停了下来,他四处张望,还有些犹豫不决。他身边一个人凑上来:“这儿离苦峪城够远了,埋在这儿,不会有人找到的。”那个大人用袖子擦着额头,他沉吟片刻,终于下定决心般地点点头。
第一个人于是翻身下马,招呼走在最后板车的停下。另一匹马上的人也跳了下来,来到板车旁,罩袍下,他和板车上的人都是一副公差打扮。大人也下了马,快步走向板车,另外两个人则跟在那个大人身后,那个大人身上挂着晋昌县正堂的官印,另两个看起来则是吏人。
板车上静静躺着一样东西,约莫四尺长,通身都被卷在一团白布里。大人厌恶地看了那东西,擦了擦脸上的汗水,然后挥挥手。两个衙役立刻从板车上取下两把铲子,在板车前方十五步的地方挖了起来。大人和两个吏人静静站在板车旁,看着公差默不作声地把铲子掘进松散的沙砾中,神态肃穆得如同在参加自己的葬礼。
除了沙子被挥起落下所发出的嗤嗤声,天地间没有任何声音,仿佛连声音都已经被这片存在了亿万年的沙海吞噬了。大人看着那两个人机械的动作,汗水还是一刻不停地从他的额头渗出。挖开沙层就好像是剖开了一个巨兽早已死绝的尸体,他有了一种错觉,是不是在这片沙漠的边缘,就连时间也已经朽烂,崩坏分解成了这细小的沙粒了呢?
沙坑很快就挖好了,比大人预期的还要深。两个衙役走回板车,从车上抬下那白布卷着的东西,小心翼翼地走回沙坑附近,然后把东西扔了下去。那东西毫无生气地落在里面,像是一段木头,僵硬地翻了一个身,便不动了。两个衙役的样子忽然轻松了许多,他们对望了一眼,重新拿起铲子,一铲一铲地把黄沙填回去。大人木然地看着这一切,时不时又擦拭一下流过脸颊的汗水,头顶的太阳像是一个绝望的赌徒,把最后的热量都吐了出来。他已经分不清自己是冷还是热了,好像始终有一股恶寒盘踞在他心肺间,他想打冷战,想伏在地上呕吐一番,然而他身体回答他的只有流汗,不停地流汗。
从挖掘开始,这五个人谁都没有开口,像是谁都没有胆量惊动那被埋下去的东西,即使是当沙子完全填平,他们还是不敢说话,舌头像是被麻痹了,胆怯地躺在口腔里,纹丝不动。
两个衙役看了看他们的成绩,然后转头望向大人,他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这块沙地平坦得就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大人最后看了一眼那一小片让他胆战心惊的金黄色,他仿佛看见沙砾下那不见天日的黑暗中,那团白布下面伸出了一只苍白干瘪的手,正拽着他的魂魄往下陷。他不敢再看下去了,咽了一口口水,他听见自己用沙哑的嗓音说:“上马。”
一行人再次消失在晃眼的日光中,只剩下了那片沙地阴沉地躺在这灼热的一片死寂中。世界又回到了杳无人烟的状态,只有狂躁的风,有时送来一些沙子,有时带走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