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说,是奇石在形、质、色、纹呈现上的多样的。同一枚奇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读,所以有一石几看。从主观性来说,奇石的美受赏析者文化背景的影响,同一枚奇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感受。奇石美的多面性正是奇石的魅力所在。
第五,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既是自然之美,又含有艺术之美。一枚奇石当它从旷野之中原生
态的自然之物变为赏析者所有的为人之物时,赏析者首先要作的,便是确定它的赏析方向和最佳的赏析面。这和我们平时去欣赏一座自然状态的山峰不同,你不能把这座山峰倒下去看或颠倒着看。从这个角度上说,这枚奇石它已经含有人为的艺术的意味了。如果进一步去配座,去组合,那就更是含有审美创造的艺术品味了。另一方面,从当今的奇石赏析实践来看,赏析者总是将奇石或比拟为三维的雕塑,或比拟为二维的绘画,并以艺术美的眼光进行解读。如将具有摩尔雕塑风格的造型石称之为摩尔石,将长江图纹石中有图画意味的称之为画面石,甚而进一步将有中国山水画意境的画面石在构图上区分为平远、高远、深远等。
三、 作为奇石审美主体的赏析者的美感形成过程
在奇石赏析的主客体关系之间,最有能动性,也最具有创造性的是作为主体的赏析者。赏析者的赏析过程,经历了由知觉到感觉的感性认识阶段,和在此基础上由感知向意境的进入的理性认识阶段的飞跃。而在不同的阶段,获得不同的审美心理感受。
奇石形、质、色、纹的个别自然属性由赏析者感觉到后,就会被大脑综合成一个整体形象形成知觉。这时,赏析者便会调动头脑中贮存的各种形象记忆,也就是通常审美心理学所说的表象,与知觉互动,而形成对这枚奇石是具象的,还是意象的,或是抽象的认识。
所谓具象,犹如写实主义的绘画或雕塑,它与现实中的物态惟妙惟肖。所谓抽象,则是它与物态完全不像,只能从它的形质色纹的组合与变动之中感觉到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犹在观赏一幅抽象画、或一尊抽象雕塑作品。至于意象,这里指的是介于具象与抽象之间的那种似像非像的情形,犹如意象的绘画或雕塑。有人说,奇石是发现的艺术,大抵是针对奇石的意象而言的。赏析实践表明,当一枚意象的奇石被点破主题后,常有越看越像的感受,不过这种像与具象中的像不同,而是一种神似的像。
为了比较形象地比较一下奇石赏析中的具象、意象和抽象,我这里就三枚长江画面石的赏析实例来加以说明。图一的皇家警卫是一枚具象石,它的魅力在于逼真。在黄白色的背景上,一幅英国皇家警卫的侧面肖像灼灼然:高冠,浓眉,凹眼,蒜鼻,紧抿的双唇,略向前伸的下巴,惟妙惟肖。其神态,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这位资历不浅的皇家卫士阅尽世事沧桑,笑看过眼烟云的个性特征。
图二的羞女是一枚意象石,它没有皇家警卫那些惟妙惟肖的细节,我们看到的只是一幅端坐在婚床上的新嫁娘的身影,从她那略向前倾的身躯,从那一只手放在膝盖上,另一只手向上举起,轻抚盖头上红绸的一角的姿态,我们感受到了,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意会到了奇石画面上新嫁娘既喜悦又紧张的娇羞之态。会意,是赏析意象奇石的真谛;会意,使赏析者有了更多的赏析空间。
九寨风情(图三)则是一枚有抽象意趣的美石。凡是到过九寨沟的人,都知道水是九寨沟的精灵。九寨沟的水之美,既在于水之清澈之美,也在于水中倒映的山林之美。在九寨风情的画面上,我们不能像羞女那样意会到哪儿是水,哪儿是山,哪儿是林,哪儿是瀑,但是,奇石画面上那些疏密相宜、浓妆淡抹的点染之笔,却让观赏者感悟到了瀑布的磅礴,溪流的婉转,山林的清秀,海子的静洁。点、线、面的组合,竟然道出了九寨沟的水泊之精神,山林之魂魄。这正是抽象画面石魅力之所在。
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说审美主体——赏析者的感性认识已经完成。这时赏析者可以因为这枚奇石或者是什么,或者像什么,或者什么都不像但给人以某种感受而获得一种美感的愉悦之情。不过,这只是奇石审美的初级阶段。
在此基础上,赏析者在情感的驱动下,通过联想、想象和移情等审美心理活动和形象思维而进入到浮想联翩,物我皆忘,天马行空,自由自在,如痴如醉的一种理性境界,从而获得最大限度的美的愉悦,这就是奇石审美活动的高级阶段——意境。对奇石赏析的理性认识,则表现在对奇石美的感性形象的体验的品评之中,如赏析文章、诗词、画作和口头表达等。
但是,由于每个人的经历、学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能否达到这种境界,或者达到这种境界的程度,却不尽相同。比如,赏析者如果没有读过杜甫的登高一诗,就不会从一枚长江画面石上所显现的秋天高远、秋叶飘零的意象而联想到诗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意境,从而将这枚奇石命名为无边落木萧萧下,借杜诗以激发赏析者对这枚奇石的更深一层的美感。所以,为了提高奇石赏析的境界,赏石文化或文化赏石是必由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