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赏析是一种审美实践活动。本文试图以现代美学的基本观点,对奇石赏析的意义,对奇石审美中的审美客体(奇石)、审美主体(赏析者)作一些美学方面的思考,并以此求教于石界同仁。
一、 包括奇石赏析在内的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需要
人类社会生活分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大部份。人们不仅需要丰富的物质生活,也需
要丰富的精神生活。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
前四种需要:生理、安全、相属或爱、尊重等需要归为物质需要,追求利益;后三种需要:知识、审美、自我实现等需要归为精神需要,追求真、善、美。
为什么人类要有审美需要呢?这是因为人类本身存在一对永远的矛盾:理性和感性的矛盾。理性的实质是科学性的逻辑化的规范和社会性的强制化的规则,而感性的实质则是非逻辑化,个体的生命感受。对于每个人而言,他只有通过审美的方式才能化解这对矛盾,以求得精神上的和谐与安宁。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从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来加以分析。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从横向看包括三个方面:智力结构、意志结构和美感心理结构。智力结构是通过感觉、知觉和逻辑思维,达到对事物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求真;意志结构是为了维护社会群体的生成与发展,理性的社会凝聚对感性的规范与强制,求善;美感的心理结构则是化解智力结构、意志结构所承载的理性与个体感性之间的矛盾,使理性与感性交融,理性渗透着感性所产生的一种愉悦的自由感——美感,求美。
美感的心理结构是人性结构的顶峰,通过审美愉悦的自由感受而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进入到理性与感性、群体与个体的交融统 一、自由和谐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可以说美是真和善的统一。只有美才能给人带来超功利性的、超生物性的精神自由的愉悦。
人类不仅以其智力结构、意志结构与动物相区别,而且以美感的心理结构与自身的生物性相区别,结合到当今的中国社会,如果说改革开放是求真,社会民主是求善,那么自由和谐便是求美。
奇石之所以被人们喜爱,正是因为爱石者在赏析过程中享受到了美,享受到了乐生的情趣,从而获得了一种精神上自由的愉悦,找到了心灵的家园。奇石赏析不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玩玩,它在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自身心灵的和谐方面,善莫大焉!
二、 作为审美客体的奇石之美解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奇石之所以又叫观赏石、雅石、美石、供石,皆因有一个美的内涵。如果我们进一步深究,奇石为什么美?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言美是难的,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美感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从奇石赏析的社会实践中对奇石之美的本质和美的形态加以探讨。
首先,奇石之美在于它是自然之物。地球有五十亿年的历史,人类的出现不过五百万年,人类本来是从自然中产生的,是自然之子。可是当人类社会一出现便与自然形成了一种对立的关系,从原始人类的敬畏自然到现代人类的改造自然,莫不如此。但在人的心灵深处,始终存在着一种回归自然母体的情愫。现在提出的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既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审视,也是人类心灵的一种回归。现代环境美学家如卡而松则进一步提出了自然全美的命题,意思是凡自然之物都是美的,这与中国传统美学中,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有相似之处。老子说的道,道法自然就有自然的意思。
第二,奇石之美还在于它是自然中稀罕之物。从奇石赏析来看,不外立体欣赏、平面欣赏以及平面欣赏与立体欣赏相结合这三个方面。而这都要把对奇石的型、质、色、纹等自然属性的考究作为切入点。那末,在自然造化的作用下,奇石所特有的,非常见的或型、或质、或色、或纹或其组合就会令人惊叹自然造化之功,而受到一种美的震撼。所以奇石之美,一个奇字,切中要害。
第三,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现代经典美学认为,美的社会属性是因自然人化才使自然属性转化为审美属性。就是说,奇石之美,既有客观属性的一面,同时又有作为社会中的人的赏析者对其能动性的、创造性的反映的一面。当你从河滩上采撷到一枚你认可的卵石时,这卵石的性质就变了,它由原生态的自然之物变成了为人之物。它的美既是天生的,也是你认同的。但这时的你不是孤独的鲁滨逊,而是社会中人,你的好恶,必然与整个社会相联系,必然企望于得到社会的认同。就是说,你的社会意识,必然决定于你所处的社会存在。所以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社会属性。至于一些名石和名人藏石,更赋予了人文的精神内涵。
美既然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美就必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奇石之美,也当如此。
第四,奇石之美还在于它的多面性。奇石美的多面性从客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