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紧张,不搞那些多余的环节,评委会一声令下之后,迅速打分。
其实除了学生家长之外,不少看热闹的观众来来去去换了几批。
这种比赛就是这样,参与者心急如焚坐立难安,但纯粹的观众看着挺无聊的,毕竟缺乏代入感。
不过当评分环节一开始,事情顿时变得有趣起来。
每隔四分钟,便会有一副画作在评审台上被公开展示,此时这幅画作已经先由评委们完成打分,在学生家长们近距离排队观摩画作时,评委同时在给另一幅画打分。
每幅画的打分会区分为两组,家长们在审这幅画时,舞台上另一边的统计组则同步统计上一幅画的评委打分。
还有个人数更多的二号统计组待命,等着结算这边共计256张家长与参赛选手的打分表。
这工作量很大,但经过临时协调,二号统计组找来32人共计十六对,效率还行,基本能做到同步运转。
整个打分过程完全公开,不但上方有公正摄像头全程录像,学生家长也能随意拿着手机拍摄。
只为突出公平公正公开,绝对没有黑幕,更没有换票的机会。
除此之外,每幅画的打分表都将会用密封袋现场封装,如有质疑,随时可以查验。
评审团把工作做到这个程度,没人能说出半句闲话。
沈崇牵着欣欣站在人堆里,他手里厚厚一叠打分表,欣欣手中则拿着一张,还有一只中性笔。
打分表上的选项大体如下,画作序号、构图、笔法、创意、细节、第一观感、特殊画技加分等等。
打分项目做得十分细致,共计八个。
这规格与评委打分完全一致。
大家每打完一幅画的分,都会有人端着箱子走上前来迅速收票,并到舞台上当场开箱唱票。
原计划128对参赛选手与家长,一共会有256张表,但其实现在已有部分家长与学生提前离场。
大约得有二三十人,他们悄悄到后台去领了“车祸现场”画作就走,输成这样了,再呆这儿也没意思。
但走掉的这部分人并不影响评分,反倒减少工作量了,毕竟最后取的是所有打分表的加权平均值,八项指标拿出数据后,再与评委打分取平均值,最后再计算出总分进行最终排名。
人群开始流动起来,如流水般从画前走过,人均停留时间不超过二十秒。
每幅画的大小从半平米到一平米不等,隔得远了看不了什么,必须凑近了看。
看完之后,绝大部分家长当场凭感觉打分,同时又能对照着大屏幕上的照片仔细回忆对照。
时间紧张,每个人都很忙碌。
围观群众就轻松很多了,偌大的会场里议论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
“三号作品不错啊,居然是国画技法,啧啧,这松树很有韵味。”
“我也这么觉得,肯定师从大师,少说也得有七八年功夫。你们看他署名,这是羲之体的书法啊!全才!”
“七号比三号还强一点,这是佛罗伦萨画派,这画风真写实,看着也很舒服,你们看小湖上的波光,处理得真漂亮。”
有车祸现场,自然也有人脱颖而出,隔段时间便会有副画作引起热烈讨论。
哪怕这些群众不能凑近了看,只从大屏幕上观察,都能嗅到那仿佛要跳出画框冲出荧幕的才华。
群众尚且如是,那些近距离观摩的家长与孩子们受到的冲击只会更大。
人比人气死人,谁也免不了起攀比心,不少已经被淘汰的孩子实在受不了打击,中途退场。
在参加比赛之前,这些孩子或许不算完全拔尖,但基本在小范围内,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应该也是长期受人吹捧的角色。
奈何世间天才何其多,班级第一、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区第一、全县又或者全市第一……
这每个不同的第一之间的差距,往往是拉开真正的天才与天才的假象最残酷的阶梯。
沈崇倒没管别人,而是把大半心思都放到了欣欣身上。
他虽从不自我吹嘘画技多好,只自认为半专业,但那是因为他时常比较的对象是封吹雪这种开挂选手。
但其实他的审美鉴赏能力与自身作画能力绝对远非普通家长能比,他的打分水平接近专业级。
真正让他在意的是欣欣给别人打的分。
普通六岁孩子别说打分了,让她仔细看一幅画再稍微说说感觉都能折腾出一堆事。
可欣欣却不一样,她每次都看得很仔细,然后一笔一划仔仔细细的打分。
沈崇晃眼一瞟,惊了个呆,欣欣的打分绝大部分都和自己很是接近!
这就很恐怖。
这代表她的审美和鉴赏能力已经与自己不相上下,另外便是她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完全接近成年人的水准。
这不是一幅画,而是六十四幅,一幅一幅挨着看下去,相互间得有个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