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重来1976> 第七十章 荣华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七十章 荣华堂(1 / 2)

可过了鹅颈关,路途才刚过半呢。

白家沟是一个四面环山的谷底,清朝初年的时候曾经荒废了上百年,直到白家先祖发现了它,在这里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白客曾经想不明白,白家先祖为何要到这么一个“地无半里平,天无一日晴”的地方开荒种地,生存繁衍。

后来听老爸讲述一些家史多少明白了些。

清朝初年,人所周知的原因,蜀地人迹罕至。

朝廷号召各地居民到蜀地开荒拓垦。

估计白家先祖来得晚了,好地段没能抢到,只好继续向犄角旮旯里挺进。

最后终于找到白家沟这么个地方。

这里的土地虽然不够平坦肥沃,但也算得天独厚。

谷地中央有一条小河,常年川流不息。

小河两岸则有大片的竹林,可以起到巩固堤岸的作用。

只要多费点人力精心开垦,解决温饱是不成问题的。

在小路上走着的时候,白客还不时看向道路两边的山野地头。

由于人多地少,地势不够平坦,这一带的土地都被充分开发了。

但凡石头少点的土地都能看到一块儿块儿的农田。

农田里不时看到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

说起来奇怪,这一带的气候其实是很差的。

冬天湿冷,夏天潮热。

洗一件衣服,晾晒一个星期都不干。

但这一带长寿的老人却很多。

即便在眼下这个物质贫乏的年代里,田间地头还总能看见挥锄劳作的,七八十岁的健康老人。

离村口老挺远,就看到了乌央乌央的村民。

这些村民绝大多数是白家人,他们对父子三人翘首以盼。

看到这幕盛景,白策的眼睛湿润了,连忙加快了脚步。

白宗也在后面紧紧跟着。

白客这才想起来,大哥跟老爸一样,都是第三房的长子长孙。

到了跟前,这群陌生人围了上来,七嘴八舌对着白宗、白客指手划脚。

虽然看起来有些不礼貌,但白客却感觉有些温馨。

白策拉着白宗和白客向宗亲们一一介绍。

而白策指着那些陌生人介绍时,白客却一个都记不清,因为好多都在三辈儿人之外了。

但无论如何,白宗、白客哥俩的辈儿还是很高的,很多看起来比白策还老的人都得叫白客叔叔。

大家簇拥着父子三人向村子里走去。

村子里,各家各户房前屋后的土地都被充分开发出来,而且多大种的是水稻,连正常行走的小路都没留下。

唯一能够行走的就是田埂。

由于三天两头下雨,田埂极其湿滑。

当地村民早已习惯这种路径,七八十岁的老人也能行走自如。

白宗、白客他们哥俩只能颤颤巍巍地走。

要是一不留神掉进稻田里那就糗大了。

众乡亲簇拥着父子三人穿越阡陌纵横的稻田,来到谷底的高处。

那里也到处都是农田,不过种的并不是水稻,而是像苞米、蔬菜之类的东西。

在歪七八钮的农田之间,有一小块儿空地,那里有一个坟包,竖着块儿墓碑,上面书写着“白秉文”三个大字。

白客知道这个白秉文就是白家第三房人的先祖。

他是白策爷爷的爷爷。

当年,白家第一代先祖带着老婆和两儿一女在白家沟住下来后,开始了拓垦耕种的生活。

但前三代一直过得十分艰苦,有时连温饱都难以维持。

主要原因在于人丁不够兴旺,缺少开荒种地的劳动力。

直到三四代之后,白家出了一个叫白华章的先祖,一口气生了五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也就是后世所说的五大房人。

没多久,白家沟的土地已经不够他们开垦了。

五大房人中,只有老大白胜文、老三白秉文留了下来。

其他三大房人继续到外面拓垦开荒、开枝散叶去了。

又过了若干年后,白胜文的子孙们也纷纷出去了,白家沟便只剩下第三房人这一支了。

而白策和白宗就是第三房人的长房长孙。

此时,墓碑前早已摆放着新鲜的贡品,墓碑也被擦拭一新。

在众人围观之下,二叔先拿来一挂鞭炮放了一通,然后拿来香和蜡烛等东西。

先在香炉两边点燃两只蜡烛,然后白策举着三炷香跪在墓碑前。

白宗和白客则各自举着一炷香跪在父亲身后。

三人手里的香被二叔点燃了,然后举着磕了三个头,这才缓缓起身。

围观的父老乡亲们又寒暄一番,纷纷离去了。

白策的兄弟姐妹中,眼下就剩二叔和三叔还留在白家沟。

三叔常年在外干木匠活儿,家里只有三婶和两儿两女。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