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国使节进入关中了。
这个消息的传递速度极快,一时间,整个长安好像都在做着最后的准备,等待着这上百年未曾朝觐中原王朝的日本使节。
这是历史性的一刻,不是中原王朝对他的重视程度有多高,而是举国上下都以为这是件十分新鲜的事,所以对他的重视程度也就成了一种无意间的行为。
司礼监的官员们忙碌个没完。
有些只是将前朝的旧物搬出来加以创新改造,就成了大唐的礼节性的国家性的外交制度。
凡外国使节觐见,必须向皇帝行三叩九拜的大礼。
其实说这句话无可厚非,泱泱中华帝国的皇帝陛下,在任何人的眼中都是要比其他小邦君主高贵尊崇得多。
但制度是制度,想法是想法,实际却是另外的一层意思了。
这不是为了显摆我大国国外,你的大国有国威,我的小国也有,双方的核心焦点问题就是我们的国格是否一致,人权是否平等,我们虽是小国,但小国有小国的礼节。
未必是我们不尊敬你,只是,我们的使臣对大唐的皇帝行三叩九拜之礼,自然可以。但有朝一日大唐的使节去了日本,能否对我天皇行如此的大礼呢。
这就是问题,也是礼部官员们一直在研究的核心问题。
这日本国按照旧制,就是我大唐的藩属国,如今虽然上百年断了联系,可他们现在派出使节,明摆着就是要和我大唐在读联姻的嘛。
是啊,你要联姻可以,这就必须要拿出诚意来。
你们的国王必须要由我大唐皇帝亲口册封才行,就是他来不了现场,他们的使臣也得将这诏书带回去,行个册封大殿什么的,这才对啊......
日本的前队使臣团已经进入长安,但这只是负责前期的筹备准备工作的,不代表其大使的真正意图,但一些繁杂的礼节性的事物也要在这些人中先行准备。
距离使节入京还有三日,眼看着这边的日本使节已经入了潼关,而这边的准备工作双方各执一词,还没有真正形成什么共识。
言玉的要求是,这次使臣觐见陛下,必要要像当年盛唐时期的规模和制度一样,就将他先照搬过来使用,待到日后,再慢慢加以改善修缮。
但这显然遭到了日本先行代表团成员们的反对。
他们认为,日本国虽小,但是自古都是自成一国,虽然他们在百年前确实连年不断地朝觐大唐,但此大唐非比大唐这句话确是没有说出口来。
现在物是人非,中原王朝又号称了大唐帝国,确实如此,但历史传承不同,他们现在的天皇也是刚刚登基的,不懂前朝事物。
所以一是这三叩九拜的大礼怕是行不成了,二是日本国进献大唐国的物品称之为贺礼,而非进贡,三是两国各自修书,当堂交换国书,盟约两国睦邻友好,永不相犯,且两国为兄弟之国。
这不是胡扯吗?
是啊,王爷,老臣也以为这些小个子日本人尽是瞎扯,这些人很难对付啊......
你告诉他们,他有他们的要求,我有我们的原则,我大唐帝国的原则就是,一是日本国的国王决不能称之为天皇,就叫日本国国王,而这个国王的头衔必须是我大唐王朝所承认的皇室合理继承人才行,必须要我大唐皇帝册封,每代新的国王继位,第一件事,必须来长安接受册封,否则,我大唐王朝一概不予承认。二是两国为宗主国与番邦国的关系,这个绝对不能变,日本国视自己国力强弱,每年向我大唐朝觐,大唐也向日本国馈赠同等价值的货物,以示优容,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别人给我们送两头牛外加一些土特产,我们就要回赠别人一座金山银山的事。三是这三叩九拜的大礼是必须要行的,若是不行也可以,现在就通知前方负责迎接的官员,我摄政王说了,日本国特使不必觐见,就地驻扎,什么时候将这几件事情想清楚了,再来朝觐不迟。
这......
就这么办......
老臣遵旨......
这些原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日本国的使臣团真的就地驻扎下来了,在长安城东侧一百里开外的地方。
负责迎接的官员将摄政王的这些要求告诉日本大使的时候,藤原纪香那白肌如玉的面颊上确实显示出了几分恼火。
恼火就恼火,事还得办。
他们驻扎下的道理就是,这事情我们做不了主,得要派出快马回国请示天皇陛下,等待陛下的命令。
我去......
回国请示天皇,这tm一来一回得多久,我们这些人,大大小小的官员一众也跟着你们在这人眼巴巴地等着不成。
这样不行。
但对方说了,等不到天皇的旨意,他们确实是不能进长安城的。
那就让他们等好了。
可,王爷,他们等是等得起,咱们等不起啊,他们的人现在都撒出去了,几百号人围着他们几十号人转,我们的时间也耗不起啊,难道这一来一回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