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士郎,入内省都知,相当于传说中的宫廷大总管,可以说整个皇宫中的内侍都以他为首,出宫的内侍在地方为官,每年也都要给他送来不少的孝敬。
阎士郎能有今天的位置,也并非仅仅只是他是赵祯身边的老人,从赵祯小时候起,他就在赵祯身边照顾,另外最重要的是阎士郎对赵祯忠心耿耿,当初延福殿大火时,其它内侍宫女都吓的跑了,唯独阎士郎守在赵祯身边,光是这份忠心就不是其它人能比的。
也正是考虑到阎士郎的忠心,所以赵祯才决定让阎士郎去燕云做监军,毕竟现在燕云那边集中了大宋最精锐的军队,别人去他也不放心。
阎士郎对赵祯放自己外出做监军的事虽然表面上十分不舍,甚至抱着赵祯的大腿说不舍得离开,可是李璋却看得出来,阎士郎的不舍虽然是真的,但他对外放做监军这件事也并不排斥,别看他在宫里位高权重,可是对于太监们来说,在宫里的油水其实并不多,只有到了地方上,他们才能捞到更多的好处,而且在地方上他们可以仗着宫中的身份风光无限,哪怕是地方官也不敢管他们。
另外外族的太监也更容易升迁,这就像是那些文官们想要升官,就必须有政绩一样,太监们也一样需要到地方上镀金,可以说外放为官简直就是宫中宦官升官发财的最佳途径。
阎士郎的职位虽然很高,但依然上升的空间,他在宫里这么多年,一直呆在赵祯的身边,根本没有机会外放,而在京城中,他这个都知的身份其实根本不算什么,甚至朝中的文武官员对他这种内侍还十分的鄙夷,所以他自然也想到地方上体会一下呼风唤雨的感觉。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所以阎士郎哭归哭,但最还是接受了赵祯的任命,高高兴兴的跑去燕云上任了,不过在阎士郎离开京城之前,李璋却特意找到他,表面上是给他送别,请他喝了顿酒,不过实际上却是警告了一下阎士郎。
其实李璋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阎士郎算是他的熟人,对这个人他自然十分了解,别看阎士郎在他和赵祯面前一直唯唯诺诺的,但其实这家伙的性格十分霸道,在宫里什么事情都想要掺一脚。
李璋担心阎士郎却了燕云后,也在军中乱搞,万一到时耶律宗真杀过来,阎士郎这个监军又牵制住刘平的手脚,导致宋军失利的话,那可就不妙了,所以李璋才会特意提醒阎士郎,他到了地方拿好处、耍威风等等,这些李璋都不管,但如果让李璋知道他在军中乱搞的话,那可就不要怪他翻脸不认人了。
当然了,上面这些警告李璋没有明说,毕竟阎士郎也是个聪明人,所以李璋只是提了几句,阎士郎也就立刻领会了李璋的意思,当即拍着胸脯保证绝对会谨守的监军的本分,若是有任何越权之举,他回来后甘愿受罚。
监军这个职位在后世的历史上的确不太光彩,很多败仗都是因为监军的介入,导致主将不能有效的指挥军队,从而引发严重的后果,但其实监军这个职位的设立还是很有必要的,监军只是用来监视主将是否有谋反之心,关键时刻可以解除主将的兵权,相当于皇帝给军队上的一条保险。
只不过因为监军有节制主将的权力,导致主将面对他们时也处于被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能发生监军夺取主将兵权的事,如果监军懂兵法还好,比如李璋之前曾经亲自祭拜过的秦翰,就是战功赫赫的太监将军,但像秦翰这种懂兵法的太监实在太少了,一个不懂兵法的监军指挥大军,对阵之时岂有不败之理?
阎士郎走的时候,还带了一批调往燕云的官员一同上任,这段时间京城的调令就像是雨点一般发往各地,许多经验丰富的中低层官员都接到了调令。
这些官员全都是为燕云十六州准备的,毕竟那里刚刚打下来,正是需要官员的时候,本来有人建议用那些待官的进士,因为大宋每次科举时录取的进士太多,导致许多人只能等着朝廷的任命,有时因为没有空缺,这些人要等上几年才能有任命,只不过朝廷担心这些新进入官场的进士没有经验,招架不住燕云那边的局势,所以才决定调那些经验丰富的官员前去。
而在调集官员的同时,大宋一边密切关注辽国的最新动向,一边也开始重修长城防线,因为李璋和赵祯等人都猜测如果耶律宗真获胜,对方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杀回燕云,所以时间也有些紧迫,长城防线也只能挑选一些类似古北口之类的重点防线重修。
果然,就在阎士郎离开京城的一个月后,辽国那边终于传一个大消息,萧耨斤再次兵败,现在已经退回中京死守。
之前萧耨斤的大军在与耶律宗真的交战中被打的大败,但是萧耨斤并不死后,在收敛了败兵后退数十里,然后再次安营扎寨,而耶律宗真的大军这时也追杀过来,不过这时萧耨斤在兵力上依然占据着一定的优势,如果指挥得当的话,未必没有翻盘的希望。
估计萧耨斤这时也明白过来,如果再败下去的话,她就只能做自己儿子的阶下囚了,于是萧耨斤重新提拔了几个有能力的将领,本以为可以反败为胜。
但却没想到耶律宗真这时却把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