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都市言情>重生之我们的80年代> 第一零三章 王发根买地(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零三章 王发根买地(上)(1 / 2)

王发根是早住乡本地人,所住的村子离圩场也不过二里多地,在圩场上认识很多熟人。他扛着一蛇皮袋年货先回家放好,留母亲在家,自己兜里揣着钱和两包烟又回到了圩场上。 给在圩场做生意的熟人门散了几支烟后,他打听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在乡派出所对面的一户临街人家,儿子十多年前入伍参军。据说目前在部队发展的不错,部队上同意接收他妻子进军工厂。他是家里的独子,因此就准备接自己的父母和妻儿一起去部队那边生活。这户人家担心人去外地了,房子没人住会破败,就向外散发了租房的信息。 这是这栋房子面积比较大,他们一个月要价10块钱租金,这大大超出了圩场上人们的消费水平。像乡政府、派出所这样的单位大多有自己的家属院或是职工宿舍,没有租房的需求;而在圩场上做生意的人又基本上不是圩场就是附近村子的,有房的人用自家的店铺开店,没房的人有的租了临街店铺吃住都在店铺里,其他那些摆摊连店铺都不舍得租的人更没必要在镇上租房住。 王发根敲了敲这户人家的大门,从外表看这套房子就不凡,房子是砖木结构的,楼房有一层半高,外看宽大的青砖墙围合,半掩半露的双坡屋顶隐在重重叠叠的马头墙后面,很有气势。 “谁呀?”听到敲门声,屋里有人喊道。 “听说你家要租房,我来看看!”王发根说道。 过了一会,门打开了,开门的是个五十来岁的老汉,穿着青色的棉衣。王发根递了一支烟,笑着道:“大叔,来抽支烟,我说附近村里的人,小姓王,听说您家准备租房,不知道你怎么称呼?” 开门的老汉接过王发根递过来的烟,不缓不慢的说道:“我姓刘,你喊我老刘就好了。你准备租房,不知道是自住还是开店,如果是开店我可不租,我家这房子如果要开店就要改造成店面的样子,这可不行。” 难怪他这房子这么好也租不出去,不仅租金贵,连要求也多。如果不租来开店,仅是自住的话,那10块钱一个月的房租在早住乡圩场就太贵了,其他人家的民房租金一般一个月也就2、3块钱。 “我不是想租,我是想买下来!”王发根开门见山的说道。 “我家房子不卖!”刘老汉干脆利落的拒绝道。 “刘叔,我听说你儿子在部队上发展的好,你们去部队上享福去了是吧?”王发根问道。 听了王发根的话,刘老汉一脸骄傲的说道:“是呀,我儿子提了营长,部队上给我儿媳妇安排了工作,我们两口子跟着过去带孩子。” “那你这么好的房子,不住人的话,过个几年就容易破败呀!”王发根惋惜的说道。 刘老汉也是这样想的,禾k县地处南方,雨多潮湿,特别是在春夏,下雨尤其多,家里的房子如果长期没人住的话就容易回潮长霉,万一招来白蚁,那就更糟糕了。 “刘叔,要不这样,你这房子一月租金10块,一年就是120块,我也不还价,我一次性出20年的钱,你就把这栋房子卖给我吧。”王发根继续说道,“你们去了外地,我估计花钱的地方也多,总不能事事都问孩子要吧。” 这句话击中了刘老汉的心,是呀,即使到了部队上,儿媳妇进了军工厂有了收入。但自己老两口手里要是没钱的话,事事都问孩子要的话,时间长了难免出问题。不过这小伙子开口就愿意出2400块,还得再讲讲价。 内心挣扎了一会的刘老汉开口道:“一次性付5000块,这房子就归你。” 王发根犹豫了,5000块就相当于是40多年的租金,而且还是按早住乡目前最高的行情来算的。自己反正买了是准备拆掉盖房,为什么要买这么贵的。另外找两间普通的民居,估计一两千块钱就能搞定。 王发根又还了会价,不过刘老汉死咬着5000块的价格不吭降,价格没谈成,王发根也没翻脸,遗憾的离开了。 “小伙子,你去老刘家是准备租房吗?要不要买地?” 王发根从刘老汉家里出来,没走多远,被一个约有70来岁的老头叫住了。这个老头穿着一身脏兮兮的棉衣,袖口处黑漆漆的,手肘处磨破了,露出里面泛黄的棉花。 “大爷,是呀,我想买一处院子,地也可以。你家有地要卖?” 王发根递过去一支烟,这个脏兮兮的老头摆摆手,示意不要。 “我在那边有一处房子,要不带你去看看?” “好!” 王发根跟着老头过去,在路上聊了几句,很快弄清楚了老头的情况。 老头姓彭,父辈以前是这里的地主,解放后被打成了黑五类,家里的房子也被分的一干二净,刘老汉要卖的房子以前就是彭家的,现在彭家只留下了几处牛棚猪圈。他家成分不好,几个孩子成婚都比较艰难。 这次是最小的儿子,已经三十多了,经人介绍好不容易说上个邻村的寡妇,可是家里没钱,连一套简单的彩礼都置办不出来。 彭老汉准备把家里的一处猪圈拿出来卖掉,这处猪圈已经废弃很久了,在刘老汉家的东边100米左右,已经出了圩场。不过也是临街,从县城来早住乡,都会先经过这里。 “小王,你看这里怎么样,你别看这里离圩场远一些,咱们乡的人来往县城,都要经过这里。你买回去建一层店面,保准有人租。要不是我家急等着钱用,我还真是不愿意卖。” 王发根没说话,他沿着多处倒塌的土坯院墙走了一圈,估摸了一下,这块地约有一亩多地的样子,不比李良家在食品公司家属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