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当然不知道,自己现在实际己是处于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是粉身碎骨的结局,而是一门心思的计划进攻归德府,平定河南匪患,建功立业,不仅是报达朝廷的恩泽,也是把自己的河南巡抚给坐实了。
虽然在进攻大名府的时候,受到了义勇军的强力阻击,也引起了段祺瑞的重视,但也不能阻挡段祺瑞的进军,毕竟段祺瑞出兵以来,大部份时间都是顺风顺水,只是在大名府受到一点挫折,而且义勇军最终还是主动撤军了,因为段祺瑞认为大名府的战斗大概就是勇匪的极限,虽然不会一战而胜,但段祺瑞认为如果对持长久,自己还是能够获胜的。
不过段祺瑞毕竟是懂兵法人,也不能排除勇匪是有意诱敌深入,而且由于其他三路清军的进展基本都是举步为艰,因此现在自己这一路显得有些孤军深入了,这才是自已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
于是段祺瑞立刻给铁良、良弼写信,要求铁良、良弼尽快向自己靠陇,并跟进过来,一则是保护自己的侧翼;二则是增加进攻归德府的兵力,毕竟只靠自己这一路军队,兵力确实有些单薄了,另外还请铁良、良弼下令由洛阳出兵的北洋四镇统领吴凤岭,立刻进军,牵制义勇军的兵力。
段祺瑞的想法也很简单,铁良、良弼部是离段祺瑞部最近的军队,而且兵力也是最强的,有两个镇的军队,总兵力接近6万,因此如果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并跟进过来,确实可以大大增加进攻归德府的兵力。当然铁良、良弼是这次出战的清军总主将,而段祺瑞虽是一路军队的主将,但也是铁良、良弼的属下,因此段祺瑞向主将提出要求,甚致是指导主将的行动,确实是有些不妥当。
不过段祺瑞认为在这个时候不必拘泥这些小节,而且作为部将向主将建议献策,也是常有的事情,而且从战场的大势来看,自己作这样的计划也并没有什么不妥,何况剿灭了匪患,作为主将的铁良、良弼也是有一份功劳的。另外段祺瑞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己是一省巡抚,无论是官职还是地位,都可以和铁良、良弼平起平坐,给他们写封信去也没有大不了的事情。
接到了段祺瑞的信后,铁良当场拍案大骂道:“段祺瑞算什么东西,这次不过是侥幸打了几个胜仗,蒙朝廷天恩,封了他一个河南巡抚,竟然就得意忘形起来,还真当自已是一品大员了,连我们都不放在眼里了,居然也敢对我指手划脚,到底他是主将还是我是主将,他要是有本事,就自己去收复归德府,要我们向他靠陇做什么。”
良弼也怒道:“是啊,段祺瑞不过是袁世凯门下的一条走狗,仗着袁世凯的提携才当上了统领,己是祖坟上冒烟了,朝廷也是不明事理,才打了几个草芥的胜仗,就封他为巡抚,加了三等子爵,还赏了黄马褂,不如咱们上个折子,就此辞了这差事,告老还乡,让他段祺瑞来办这个差事好了。”
原来在出战之前,铁良、良弼都是对自己抱着很大的期望,打算在这一战中崭露头角,从此之后掌握朝廷的兵权,也是为满人扬眉吐气。
那知出兵之后才发现打仗可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容易,一连10余日,虽然没有损兵折将,但也寸功未立,而且举步为艰。当然如果是其他几路军队也都差不多到也罢了,但偏偏段祺瑞部是一路高歌猛进,连续收复了河北5府,这个功劳也不算不大,相比之下,自己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自然是面上无光。
当然如果就是这样到也罢了,毕竞段祺瑞立了功,两人作为全军的主将,也是有一份功劳的,但清廷加封段祺瑞署理河南巡抚,赐号巴图鲁,还赏了黄马褂;后来又封了三等子爵,这下两人可就不干了,巡抚可是封疆大吏,两人早就眼红这个位置,居然就这么轻易的封给了段祺瑞, 而什么巴图鲁、黄马褂两人也都没能捞到一个,段祺瑞竟然这么容易就都得到了,两人心里自然是不平衡的。
其实平心而论,虽然段祺瑞的封赏确实有些过了,但毕竟4路清军当中,只有他这一路立功,而现在河南巡抚也是个虚职,其他巴图鲁、黄马褂什么的只是荣誉头衔,从激励军队的角度说,也是说得过去的,但心态失衡之后,铁良、良弼看问题的出发点、角度自然也不同,他们两人当然不承认段祺瑞的军事能力比自己强,而是一至认为段祺瑞能够立功,只是他的运气好,因为义勇军的主力都用来防范自己这一路,因此段祺瑞那一路面对的义勇军实力较弱,这才让段祺瑞捡了个便易,如果换了是自已,也一样能打胜仗,而且要比段祺瑞打得还要漂亮。
现在段祺瑞要求铁良、良弼部向自己靠陇过去,保护自己的侧翼,并协助自己进攻归德府,从军事角度来说,这样的安排也是无可厚非的,而且真要是将归德府打下来了,虽然首功是段祺瑞的,但铁良、良弼做为全军主将,又参与战斗,自然也是功不可没,在朝中也是交待得过去,而且两人都是满人,日后的仕途也必然会一帆风顺。
只可惜现在铁良、良弼都被嫉妒心迷惑,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这个时候只想拆段祺瑞的台,而没有想到其他的利害关系,因此两人商议之后,下令北洋二镇王英楷部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