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曹操开始急匆匆的调整战略部署的时候,远在江东的孙权更是寝食难安。
一直以来,荆州和孙权统领的江东都是知己知彼,共同的大敌乃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这就造成了他们之间战略上的默契。相互之间很少会有摩擦。
可现在突然间,刘表就快要被人赶尽杀绝了?!襄阳、江陵、南郡相继落入血旗军的手中,西去的水道已经被断了大半,这对依重水军的孙权来说打击实在不小。而且眼下就连江夏也受到了直接威逼,颠覆在即。这是要捏住江东的脖子啊!..
孙权大急,找来自己一应亲信,商议对策。其反应大致上一致。不管是谋主鲁肃,还是水军都督周瑜,对驰援江夏联合刘备共抗血旗的大方针都是赞成的。这一点也跟孙权的意见相符。
不过在具体细节上,周瑜和鲁肃的意见产生了分歧。
鲁肃主张先出兵帮助刘备防守江夏和巴岳一线,同时调集水军沿水路突袭江陵和宜都。在他看来,血旗军之所以兵进神速攻无不克,全是其陆战出色。论起水战,江东的儿郎自然是天下无双。
只要打通水路,那整个荆州北面便可任凭自家驰骋。势必可以搅碎血旗军的大量部署,牵扯其兵力。对于防守江夏可以起到出奇和致胜的效果。
可是周瑜却不这么看。他更倾向于“固守”。
利用水军的优势,固守住江夏一线,而不必进一步的沿江深入敌后。因为一旦深入敌后,势必需要江东水军倾巢而出,自己后方庐江一带就将空虚。一旦被北面的曹军抓住空窗期,那江东就会面临极其糟糕的境地。且水军也将因为失去根基而成为浮萍。
再则,帮助刘备只是为了不让江夏落入血旗军之手而不是要帮刘备拿下荆州。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何必为之?
两个意见,即便孙群心里更倾向于鲁肃的方案,最后他还是选择了周瑜的策略。不为什么,就因为周瑜控制着整个江东的水军,而他孙权对水军的控制力实际上弱小得可怜。
建安十三年,三月初十。
沉寂了大半月的血旗军终于开拔了。张辽和高顺领血旗军主力两万,民兵三万,分兵两路朝巴岳和江夏直扑而来。
而刚刚抵达江夏和巴岳的孙吴军队根本来不及修整便立即加入到了残酷的攻防战当中。
开战前,孙吴军队还在纳闷为何这些荆州军如此紧张,甚至眼神里还能看到清晰的胆怯。对此,不免心生鄙夷。可真到攻防战一开始,这一万余被紧急抽调过来支援的孙吴军士才明白自己的盟军为何会心生胆怯。
血旗军,太可怕了!
而且不单单是那种如怪物一般的战斗力和无惧生死的战斗意志,还有那种只是耳闻未曾见过的恐怖武器。
那些黑球被投石机远远的投上城墙,接着便是雷鸣般的炸响,不管你如何躲避,只要在它的覆盖范围之内,除了残就是死,绝没有第三条路可走。每次看到那些黑色的铁球飞来,守城的军卒心底只剩绝望。
三月十六。巴岳整个城墙在剧烈的轰击之下直接坍塌了近三分之一。面对如潮水一般涌进城内的血旗军,孙刘联军的抵抗意志跌破冰点。除少数拼死被杀之外,存活下来的守军大部分直接投降。被指挥巴岳战事的将领高顺直接收编。马不停蹄的从南朝着江夏包围过去。
而另一边,主持对江夏主攻的张辽却是杀得很不爽快。因为刘协给他的命令是务必将战事拖到三月二十。没有得到总攻的命令不许他打破江夏城防。
如此一来张辽就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看起来似乎挺热闹,可是却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攻城举动。更多的是用投石机和阎罗神雷对城墙上的守军尽量造成一些杀伤和恐慌。
必须给江夏持续的压迫,让孙吴的军队更多的投入到这场战斗中来。甚至刘协想的是就用这一战,慢慢演变成决战态势。一举将孙吴打残。而后局面才会听血旗军的意思变化。
而且,对于孙吴的水军,刘协也是盯了许久了。他想要用孙吴这支号称天下无双的水军来试试自己组建的水军到底有多强。是不是真如阎罗大人所说的那样,能够摧枯拉朽。
江夏现在就是刘协给孙刘联军准备的一方磨盘。他要在这里把敌人的血肉都给磨成肉泥。
三月十七。攻克了巴岳的高顺领着麾下整合了巴岳的降卒,一共三万余,迂回到了侧翼。并且朝着江夏后方的薪春再次展开攻势。
这就要了孙刘联军的老命了。他们从未想过血旗军居然毫不修整,如此持续作战,麾下军卒受得了?辎重跟得上?战斗状态能保持?
对血旗军而言辎重不是问题,因为巴岳城中就有。拿下巴岳,高顺麾下起码一月不用愁粮草。
运送也不是问题。刘协脑子里的一个简单的科技创新,就让牛车的载重量提升了三成,而且更为省力。运送量和速度提高了一大截。
至于军卒的战斗意志和体力。这一点,对于军中的民兵以及降卒或许会有影响,可对于一万血旗军主力来说,这种烈度的战斗和奔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