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回到明朝当暴君> 第三百九十二章 刀架脖子上最好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九十二章 刀架脖子上最好使(2 / 3)

要过不下去了,可是实际上,却是诡异的平静。

一个打算举旗造反的都没有,或者说,都在老老实实的等待着商税开始征收的那一天。

其中研究的最多的,也不过是该不该转行做其他的生意,如何能避免自己被多收税,如何能逃掉一些。

反正打算出头举旗造反的却是一个都没有。

读书人们也平静的有些诡异。

换了天启年间,甚至于从自成祖皇帝朱棣之后的历代皇帝在位之时,这些读书人早就忍不住跳出来指手划脚一番了。

起码也得骂几句狗皇帝贪财敛财一类的,别管有没有用,起码也能博一个清名出来。

可是现在却没有一个读书人开口话说。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敢说。

一旦在这种敏感的时候跳了出来,被锦衣卫抓住了什么手脚,后果就是功名被收回,所有的读书人的优待也要被追回,就此沦落到跟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泥腿子们一般。

或者加入那些满身铜臭的商贾之列——而商贾是连丝绸做的衣服都不能穿的。

虽然现在这第禁令名存实亡,可是谁又敢保证那位爷不会突然想起来?到时候一道旨意下来,读书人的体面何在?简直是有失体统!

但是现在有什么办法?

造反是不可能的,这辈子都不可能造反,皇帝怎么说就怎么办,老老实实的听话才能好好活下去维持生活。

所以浙江的读书人也诡异的造反了闭嘴,绝口不评论一句。

浙江方面的动态传回到了京城之后,崇祯皇帝都感觉诧异了——这么乖?这些家伙不是在给朕憋着什么坏呢吧?

但是回过头掂量了一番自己手里的刀子之后,崇祯皇帝觉得随便你们憋去呗,只要有人敢死,朕就敢埋。

不对,是敢诛九族。

被崇祯皇帝派出去的御史们也觉得奇怪。

被派出去的御史们并没有集中在一起,而是直接分头交叉行动。

也就是说,一组人会先去苏州,然后再去松江,之后是常州和镇江。

另外一组则是想反的顺序,还有一组是随机去哪个地方。

反正四个地方,一共是三伙御史分开行动,每个人的身边都有锦衣卫校尉和东厂番子跟随,美其名曰保护御史大人的人身安全。

对于崇祯皇帝如此的关心,御史们还能说什么?

三组御史毛都挺失败的,最后揪出来几个有问题的县令就返回京城复命去了,至于县令往上的,则是一个都没有查到。

这让新任的御史头子吴远新很不开心,只能在把手下的御史们给痛骂了一番后了事,自己则是拿着御史们的回报去觐见崇祯皇帝了。

其实出现这种儿的情况,本身就在崇祯皇帝的意料之中。

陈尧言被下狱的事儿,根本就没有瞒着任何人,别管是谁撺掇的这个笨蛋,或者是他自己干出来的这事儿,反正他被抓的消息传回浙江的速度肯定要比御史们更快一些。

而单凭这些个非专业会计出身的御史们去下边查访,如果能查出什么问题来那才是见鬼了。

估计这三个倒霉的县令也不过是别人推出来的替罪羊,或者说是给御史们一个交待,让他们早早回京而推出来的倒霉蛋而已。

但是有这三个倒霉蛋也算是好事儿,起码稻草人又能多三个了。

当然,这三个稻草人是没有资格悬在午门的——起码也得是六科给事中往上的级别才行。

最后的结果就是,三个倒霉蛋被崇祯皇帝派人制作成了稻草人之后,又送了回去。

从哪个县来的还回哪个县去,然后挂在大堂之上。

崇祯皇帝相信,就算是后来者最后可能也要被挂上去,起码在刚开始看着这三个稻草人的时候是会老实一阵子的。

而且,还有马维骃在暗中查访,虽然说崇祯皇帝根本就不指望马维骃能揪出来什么大贪大恶之徒,可是有枣没枣先打一杆子再说。

只是这一杆子打下去,倒还真打出来一条大鱼。

镇江府知府刘文府干出来的事儿挺乐呵。

崇祯皇帝明旨天下永不加赋,可是这家伙偏偏又想出来别的名目给加回去了。

可是加的这部分赋,刘文府根本就没有交给崇祯皇帝一文钱,而是自己笑纳了。

而且刘文府聪明就聪明在,专挑一些穷乡僻壤的小村子,平时都不怎么与外界接触,甚至于在大明官府里都不容易找到记录的那种小村子。

彼其娘之,这是一种什么行为?

在崇祯皇帝看来,这就是一边挖着自己的墙角一边还要嘲笑自己是傻缺的行为。

这个不能忍。

而且更操蛋的是,马维骃在查访过程中身份暴露,差点儿就被这家伙派去的人给弄死。

如果不是有锦衣卫受命跟着马维骃,估计这消息根本就不会传到崇祯皇帝的耳朵里。

崇祯皇帝心情不爽,就会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