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昭帝之所以派沈初寒前往凉国为质,自有他的私心。他虽独宠萧贵妃,对沈初寒却甚是不喜。
昭帝当年能坐上帝位,也是经历了一番腥风血雨,能力自是出众,看人的能力当然也很准。他早就看出沈初寒不是池中物,亦非乖乖听话之人。彼时萧贵妃因病去世,整个昭国已没有了可以制约他的人,假以时日,一旦等他羽翼渐丰,到时候再想约束他就来不及了。
但是,以他的身份,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对其下手,正巧当时刚与凉国休战,他便想出了这么个法子,可以名正言顺地将沈初寒逐出昭国。
一国皇子去到他国为质,这其中的落差有多大自无需赘言,若是心里承受能力差点的,也许就这么毁了。再退一步讲,就算他能成功熬到回来的那一日,那时昭国国内已被重新洗牌,早已没有了他的落脚之处,就算他个人能力再强,也是无济于事了。
况且他还知道,不喜沈初寒的人,可不止他一人。
那些与沈初寒有直接利益纠葛的人总是担心他会因萧贵妃之故而对沈初寒爱屋及乌,昭帝便也不戳破,只坐山观虎斗,妄想做那个坐收渔翁之利的人。
他果然没有看错那些人。
沈初寒一出昭国,那些人便坐不住了。
是的,他也同君彻一样,都很明白当年那些对沈初寒层出不穷的追杀究竟是何人指使。与沈初寒年纪相仿的皇子就两个,二皇子君彻和四皇子君瀚,他们都是强有力的太子之位竞争人选。沈初寒若出局,得益的便是他们俩。
所以,当年之事,幕后之人其实有两人,君彻的母妃程昭仪,几年前因病去世,另一个,便是君瀚母妃德妃舒玥。如今程昭仪已死,君瀚亦亡,可不就是沈初寒回来的最好时机?
看来,他人虽在凉国,但一直在关注着昭国的局势。
这么一想,心中顿生警惕。
清了清嗓子道,“当年之事,朕亦有所耳闻,三皇子亦是受害者,此事,诸位爱卿不必再提。”
见昭帝明显息事宁人的口吻,沈初寒讥讽地挑了挑唇。
他本就没打算昭帝能从他讨回什么公道,当年之事,若不是他和萧濯发现及时,并将计就计,此时世上,早已没有了君殊这人。
他对昭帝的嘴脸早已看得透彻,所以也从未抱什么希望。既没有希望,就不会失望。
只是,这话听在旁人耳中,却又有了另一层意思。
在他们看来,昭帝这话,分明是再次承认了沈初寒的身份,并有维护他的意味在里头。
那些暗中支持君彻的臣子不由脸色一沉,都感受到了危机。
沈初寒才刚归国,昭帝便偏向了他,这么看来,君彻的太子之位,是越来越悬了。
而主角之一的君彻,此时心情也不大愉快,话虽如此,他还是尽量保持着面上的平静。毕竟,昭帝已经答应了他会滴血验亲,君无戏言,这一点他还是很相信昭帝的。
果然,昭帝一顿,冷冽的目光在众臣面上一一扫过,方沉了嗓音继续开口道,“不过,诸位爱卿的顾虑朕也明白,为了服众,也为了真正证实殊儿的身份,朕会选个日子与他滴血验亲。到时结果出来,一切自会真相大白。”
说着,看向沈初寒,“殊儿,你意下如何?”
沈初寒眼中嘲讽闪过。
他倒是做足了表面功夫,还来问自己一声,这种情况下,自己有拒绝的选择么?
抬眸看去,神情平静,“父皇所言有理,一切但凭父皇安排。”、
“好。”昭帝微舒一口气,“诸位爱卿呢?”
众臣没想到昭帝和沈初寒会愿意滴血验亲,愣了愣,面面相觑几眼,都不敢再说话。昭帝都已经说到了这个份上,若他们再提出质疑,但便是打昭帝的脸了。那些君彻阵营的臣子虽然暗中支持君彻,但如今昭国还是昭帝当家,自然不敢公然忤逆他。
“好,既然大家都没有意见,王喜——”
“奴才在。”王喜上前两步应了。
“此事你尽快安排。”
“是,奴才遵旨。”王喜应了,又退至昭帝身后。
此事,便算暂且这么告一段落。
不管众人喜欢还是不喜欢,也不管众人对沈初寒的态度如何,他是真真正正以君殊的身份,再次站到了昭国的朝堂之上。
而他的回归,让原本平静下来的昭国朝堂再次洗牌,也将在四国范围内再次掀起一阵腥风血雨。
*
下了朝,众臣三三两两朝殿外走去。
沈初寒落在最后,也不急着出殿,神情平静得未起一丝波澜。
虽然朝堂上还说了别的事,但众臣议论的核心自然还在他身上,时不时还有大臣回过头来看他,各色打量的目光落在他身上。
沈初寒无谓地挑了挑眉。
回来前,他便知道他要面对的一条怎样的路。只是,他并不慌张。
这些人当中,真正对君彻心悦诚服之人不过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