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逍遥大亨> 第三六六章 亲传弟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六六章 亲传弟子(1 / 2)

华夏的汉字源远流长,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汉字是出现于距今7700多年前。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个文化能够比得上华夏文明的传承,尤其是华夏文明的传承一直没有出现过断代,这其中,汉字的功劳无法磨灭。

而在汉字中,有一个字不仅出现的时间极早,而且这个汉字所代表的意义,在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传承中也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这个汉字,就是“师”。

汉语字典上对于“师”字的第一条解释,就是“教育人的人。”

而“师”这个名称,在夏商时期就有了,在甲骨文之中,就有“文师”这个称号。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点上。

在秦汉时期,“师傅”这一词同样出现,只不过当时这个词专指帝王之师,所谓“身为师傅,贵极人臣”,在那个时代,“师傅”的用法具有一定排他性。

但到了唐代,“师傅”这个词渐渐演变成为了“师父”,二者之间的含义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但“师父”这个词在感情色彩上要更强烈一些。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足以证明“师父”这个词代表的含义。

到了明清时期,“师父”这一词所代表的的含义越发的重要,那时师父收了弟子,弟子往往都会住在师父家里,师父出钱出粮精心培养弟子,把弟子当成家人。而弟子,则像对待亲生老子一样对待师父,师父归西的时候,弟子也要和师父的亲子一样披麻戴孝......

“师父”和“弟子”虽然是两个相对的词语,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却和“父”与“子”的关系一样亲密。

到了现代,随着思想的进一步解放,很多行业对于师父弟子什么的都不看重了,表面上来看这是一种思想的进步,但实际上却是丢失了华夏文明中一种极为重要的传承......

不过幸运的是,即便是到了现代,也有很多行业中依旧保持着这种古老的传统,老师辛辛苦苦寻觅亲传弟子,然后倾尽一生教导弟子、培养弟子,让弟子可以传承到师父的一身绝活,从而保证让这一脉的传承延续下去。

而这种弟子,在圈子中通常都被称为“亲传弟子”,以与其他普通弟子区分开来。

亲传弟子和普通弟子有着极大的区别,就好像孔夫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一样,实际上那七十二名贤者,就是孔夫子的亲传弟子,至于那三千弟子,就是普通的弟子了。

在古玩行,其实就一直坚持着这种古老的传承,尤其是越顶级的大师级人物,就越注重这个传承。

这也是为什么在春节的时候,蔡易他们四个为了争杨靖这个亲传弟子,都不顾杨老在场直接就吵了起来。

对于这些顶级的大家而言,一个好的亲传弟子就和亲生儿子一样,无比重要。当然,这些顶级的大师不缺钱不缺物的,他们的生活可谓衣食无忧。但他们缺的是能把自己一身本领传承下去,保证自己这一身的本领不至于断绝的弟子。

对于这些大师而言,自己这一身本领如果要是没有人继承而导致断绝,那简直可以让他们“死不瞑目”!

所以,这些大师级的人物一旦遇到一个好弟子,没说的,撕破脸也要抢!这是事关着他们一辈子传承的事情,对于这些功成名就的大师们来讲,没有什么能比这种事更重要的。

华夏人口十三亿,要想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一个合适的亲传弟子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用“可遇而不可求”来形容都一点不为过。..

刘老今年七十二岁,是故宫博物院专精青铜器以及古铜器的顶级专家,在全国的圈子里也是数一数二的顶级大师。他从五十岁就开始找合适的亲传弟子,找了二十多年,弟子依然杳无踪影。

肖老今年七十一岁,故宫博物院专精字画的顶级大家,一手草书在全国书法界名列前茅。他也是从五十来岁就开始寻找可以传承他衣钵的亲传弟子,但在208年春节之前,弟子依然是个空。

郭老今年六十九岁,故宫博物院的顶级文保专家。在故宫博物院能够做文保工作的,那都是最为顶尖的大师级人物。他的情况和刘老、肖老差不多,至今没有亲传弟子。

至于蔡易,虽然看着才六十岁不到的样子,那是因为他保养的好,其实他的岁数也有六十三岁了。

作为故宫博物院顶级的瓷器大家,他在瓷器方面的造诣自然不用多说,仅仅一个古瓷研究所所长的职务,就足以证明他在瓷器这方面的成就了。蔡易和其他三老一样,寻找合适的亲传弟子也有小二十年的功夫了,在遇到杨靖之前,他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恐怕是找不到亲传弟子了。

结果,横空出世的杨靖就这么忽然出现在了蔡易、刘老和郭老这三位顶级大家的眼里。

一开始,这三位顶级大家也没想收杨靖为亲传弟子,但随着和杨靖接触的越来越多,杨靖那堪称妖孽一般的直觉和运气,让这三位大家仿佛看到了绝世珍宝。而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之后,他们三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