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无双夜二之统一> 第九章 那些好乱的人们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章 那些好乱的人们(1 / 2)

其实,通常像我们这些分析历史事件的人,不过是在吐槽个人观点而已。至于谁吐槽的更有逻辑,更有营养,更有价值,这就看观众的眼睛是否雪亮了。

牛辅是董卓的女婿,他在击败李肃之后,心里感到很是惶恐不安。正好军营里无故发生夜惊,牛辅想要弃军逃走,不料为左右亲信所杀,头颅被送到了长安。

这段叙述中包含了一些信息。牛辅会感到惶恐不安,应该有两个原因:一是他担心朝廷会派遣大军来讨剿他,而凉州军的内部又不统一,无力进行抵抗;二是他害怕其他人会为了自保而出卖自己,甚至于别的部队都会归降朝廷,只剩下他在这里孤军奋战。正在这时,碰巧营中发生了夜惊,牛辅就以为其他人都叛变了,于是在心里有鬼的情势下,便想要弃军逃走。倘若他要逃得了,那可真是幸运的事。然而,他的左右亲信却在此刻为了自保,便将他给杀掉了。

史书上说他的亲信是由于贪图他身上的财物才叛杀他的,事实上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为了自保,连命都快不能保住了,谁还有功夫顾得上去贪图那点财物。司马光大概也是这样认为的,所以他没有将这个观点纳入自己的著作。牛辅被杀了以后,他属下的那些凉州军士有一部分应该归降了朝廷,也就是后来打开城门放李傕等入城的那些叛军。

李傕、郭汜、张济等人从颍川一带抢掠归来,发现上司牛辅已死,于是便向朝廷请求赦免死罪。然而,王允却以一年之内不能颁布两次赦令为由,拒绝了他们的请求。李傕等人以为朝廷不肯赦免自己的死罪,感到很害怕,于是便萌生了解散军队各自逃亡的念头。而后却经过贾诩的一番劝说,众人又一起宣誓结盟,率领数千人马往长安进发,一路上不断召集各部凉州兵马,打着为董卓报仇的幌子,来搏得局势上的翻盘。

关于贾诩给李傕等人分析所说的话,想来许多人都是知道的。从他说的话里可以看出,此时此刻他是心有不甘的。之前王允等人经过商议,下令让董卓属下的那些将领把部队全都解散,然后各自回家。而对于那些将领们来说,要他们放弃兵权肯定是不愿意的,所以他们全都响应了李傕等人的号召。本来李傕那帮人解散部队以后,各自分分财物回家去也就没事了。谁知道有个贾诩突然从中戳了一杠子,倘若不是他心有不甘的话,又是因为什么呢?而贾诩之所以在历史上的地位要低于其他人,并非是因为别人不知道他的谋略过人,而是因为他的作为有点好乱份子的倾向。

当王允得知这件事情的时候,就让在凉州素有威望的胡文才、杨整修去会见李傕等人,想解释清楚这其中的误会。然而,王允在面见他们的时候,说出的话很不客气,致使二人感到不满,因而之后二人表面上是去会见李傕等人,实际上是要把各路大军给召来。

这段资料所叙述的,其实就是扯淡的。对于一群想要攻打朝廷的好乱份子,说点不客气的话又算得了什么事儿,真正有威望的名士哪会这么小心眼。依我看,大概是胡文才、杨整修两人觉得在王允手底下做事一直得不到什么好处,所以出了长安以后就叛变了。这么简单明了的一件事情,搞不清楚写这段资料的人究竟想要糊弄谁。

李傕等人沿途召集兵马,到达长安时已有十余万之众。之后李傕等人又与董卓旧将樊稠、李蒙等会合,一起包围了长安。由于长安城墙高大,一众叛军无法进攻。就这样一直围困到第八曰,吕布军中有叟兵内反,引李傕大军入城,李傕等人便纵兵在城中大肆掳掠。

资料里所谓的叟兵,并非是指年老的士兵,应是指先前归降的那些凉州兵。在汉至六朝时,中原对于西部、西南部的少数民族就统称为叟族,地区大概在今甘肃东南部、四川西部、云南东部、贵州西部等地区。因而,有的人也认为叟兵是指蜀郡兵。

依照《英雄记》所载,李傕等人尚未被叛军放入城中时,郭汜率军驻扎在城北,吕布出城约郭汜单挑,然后将郭汜打败。吕布之所以要跟对方的将领进行单挑,估计也是想要挫挫对方的锐气。然而郭汜败了以后,其他人八成就没有再肯接受单挑的了,否则吕布将这些人一个个都给打伤的话,那么对于凉州兵的士气来说可是一个不小的打击,顺便也可以对守城士兵的士气起到鼓舞的作用。倘若不是后来有守城的士兵内反,李傕等人一直攻城不下,士气就会渐渐衰竭,一旦等到粮食吃光了,吕布都不需要怎么打,就能将他们都给打散了。

然而,城池被破了以后,对于城中守兵的士气必然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叛军不但战力较强,数量也较为庞大,任凭吕布等人的武艺再高强,也不可能在如此劣势之下,还挡得住那么多人的攻击。而类似于平话、演义里所描述的那些战例,凭一人之力可以抵挡一军的,那完全就是艺术想象,并不符合事实情况。若说是少数不精良的敌军,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倒也还有可能,而眼下很显然力量悬殊实在太大了。很多人的思维比较容易受那些夸张描述的影响,所以就难免会将历史看偏。

吕布与李傕等人在城中交战无法得胜,便将董卓的头颅挂在马鞍上,率领数百骑兵突围出走。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