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蒙山军> 第十九节牺牲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九节牺牲三(1 / 4)

接掌辖9个军另两个独立重炮师和两个铁道兵师的庞大远征军指挥权的王明远上将无暇顾及一个中校的失踪。现在他必须考虑整个远征军的行动了。

但他还是过问了叶延冰上将的返程。自文尼察到远东,这一路的铁路线基本控制在中国军队手中,安全是有保证的,但他还是发出一道命令,要求各地兵站报告叶上将的返程情况,确保他的安全。

叶延冰没有来辞行直接回国,肯定心中憋了气。这或许对他不公平,但王明远理解龙谦的决定。调回叶延冰有助于修复跟俄国人的关系,俄国人现在急了,波兰前线急转直下的战局令俄军大本营陷入了慌乱,来自俄军西南军、中俄两个总参谋部给王明远的电报一天高达几十封,都是讲彻底恶化的波兰战局。远征军主力正在向波兰南部运动,面临跟俄军西南及西方两个方面军的配合问题,如果不调走叶延冰会麻烦的多。

勃鲁西洛夫恨透了叶延冰。认为导致西南方面军主战线崩溃的责任应由叶延冰上将承担。龙谦断然召回叶延冰可以最大限度平息俄国人的愤怒,将政治问题转化为相对单纯的军事问题。

叶延冰“消极避战”不该由他个人负责,这一点王明远心知肚明。总统的俄国战略是一个庞大的计划,王明远怀疑还有很多后续步骤及安排并不为自己所知。叶延冰将远征军主力扣在乌克兰不动并非不利。这一点自认在军事上跟鲁、封、叶等同级别元勋有差距的王明远也看的很清楚。

如果将从克拉科夫方向冲入波兰腹地的德军比作一头野牛,现在远征军的利剑不是对着牛头而是相对薄弱的牛身。随着德军主力向波兰中部延伸,它的后方愈来愈暴露出弱点。给了集结于利沃夫以西的华军主力更多的选择。

这个局面对于华军是极为有利的。造成这个局势的叶延冰却被牺牲掉了。

关于远征军的战略方针,龙谦有过极为明确的指示,即使是在他到了俄国后,龙谦给他的电报中不止一次地讲到这个问题。除却政治上的考虑,龙谦坚决反对阵地战,对伊普尔、凡尔登、索姆河等战役的思路嗤之以鼻。即便是竭尽全力武装起来的远征军,跟德、法、英、俄等老牌强国比起来仍是叫花子。所以那种靠金钱和人命填起来的阵地战要尽量避免。东线有着天然的打阵地战的优势,要用运动战的方式体现远征军的价值。叶延冰和熊勋在罗马尼亚正是贯彻了总统的思路。虽然部队因行军而疲劳不堪,但却打出了意想不到的成绩。叶延冰制止了熊勋集团向保加利亚的攻击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不愿意打阵地战。叶延冰回到乌克兰后的所有安排都是继续策划运动战,强调部队的运动力,不遗余力地解决交通问题。准备在主力投入波兰方向的作战后继续贯彻运动战的方针,努力创造打歼灭战的机会。

王明远现在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当初组建远征军班子时龙谦征求了他的意见,他坦承自己指挥大兵团作战的经验不足。最好由封、叶择其一挂帅远征。封国柱指挥了山东战役,叶延冰在开国之战的指挥能力已经得到了证明,而自己更长于军队管理,从广州起事,自己就没有结结实实地打过一场大仗。

龙谦不同意他的看法。龙谦说,“严格地讲,我们这个团队中的所有人都缺乏大兵团作战的经验。包括鲁山在内无一例外。我们所打的那些仗比起欧战的规模而言都是小儿科。封国柱打赢了山东战役,但从方案的制定和具体指挥,总参都深陷其中。经验需要在实战中获得。没有什么捷径,更没有天才。这不算什么问题,即便是兴登堡和鲁登道夫,他们怕是也没有指挥百万大军的经验吧?你从蒙山寨开始到现在,快二十年了吧?一直搞军队,未必比那些外国统帅差。

“但远征军在国外作战。与国内完全不同,这是国防军出国第一仗。又事关国家的千年大计,对统帅的要求更高!首要的是政治合格,必须理解并绝对执行国内的指示,当然是原则性的指示。其次是要在部队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你是符合这个要求的。你这个人啊,谨慎,廉洁,不谋私利,办事公道,算是有口皆碑啊。你的弟弟同远也算蒙山军老兵了,组建第五镇就参军了吧?却从未受到你的照顾,授衔不过是上校,应该说是亏了些,这一点你比他们几个强。我选择你挂帅是经过反复考虑的,远征军部队来自各个山头,你做国防部长多年,镇得住。至于打仗,我可以给你配最好的助手班子……”

这番话言犹在耳。

龙谦首先组建了远征军第1集团军,其编成内的几个军都是他(王明远)选定的,除了司令官,其余的高级军官配备都是按照他的意见办的,副司令官熊勋是北方军山头的重将,参谋长薛晓才则来自山东军,协助封国柱打赢了与日本人的关键一仗。司令官无疑是最重要的,他几经考虑,推荐了石大寿,从资历上讲,石大寿是参加过蒙山整军的老人,那时候就是龙谦手下仅有的几个连的连长了,现在当着北方军区司令官,而第1集团军来自北方军区的部队最多,其第9军又是国防军三大王牌之一,换做别人,怕指挥不顺。

但龙谦否决了他推荐的司令官人选,而是启用了叶延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