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策马沿着坊街向东,东面靠着城墙的一整片大的坊市便是宣武军镇的度支院,这里存放着整个宣武军镇的粮秣和用度所需,因为西侧和南侧要面对秦宗权的侵扰,东北面的坊市就显得非常安全,整个宣武军镇的粮秣因此也没有受到任何波及。
李振策马行进到度支院前一箭之地下马徐行,度支院门口是两个硕大的红色竖木简牌,每个牌子上面都写着一行大字。
“聚财为镇,取豪有分。”
“用度以简,抚军养民。”
黑漆大院门的两侧侍立着二十名手持长戟的军汉,一个个警惕地看着周遭的情况,李振知道,这里是军镇重地,因此坊街两旁的房舍里面驻扎着满满的军士们,以备非常,在院内的廊舍之内还有一支百余人的军队,用来防备走水所建。
“止步。”度支院门口的兵士们大声地喝斥道。
“哦,”李振这才发现,自己因为想事情一时走了神,竟然不知不觉地已走到了院子门口。
“劳烦通报,参军郎李振奉节帅手令前来。”
“且稍后。”出列的军士拿过了李振的手令之后,仔细检查一番,然后便冷冷地抛下一句等着,转身进入了院内。
李振摇了摇头,这也难怪,凡事来度支院的,大都是有求于院内,不是来领物料就是来求支俸的,哪个敢跟他们使气闹翻,大家的客气也惯就了这帮子兵士们,让他们说话做事都不自觉地带着一股子高傲的气息,仿佛谁都是要求着自己似的。
“李大人,支使有请。”很快,刚才那位进去的兵士跑了出来,对李振毕恭毕敬地说道,态度大变,想来必是支使有所交代。
“有劳了。”李振点了点头,便迈步走进了度支院,早有兵士将其坐骑牵到了一旁安置。
李振缓步走入了度支院内,他沿着院内的石阶板一直向里走去,李振来过好几次这里,对此处比较熟悉,因此也不需要人引导就直接走了进去。
穿过一个偏院,在一处东侧书房内,李振见到了这位宣武军镇的度支使——朱友文,他正伏案检看着军镇的出账,一时间没看到李振的进来。
“朱大人真是勤勉啊,这一大早就开始处理政务了,”李振站在下首,微微一笑,轻声打断了朱友文。
朱友文闻声抬起头来,一看是李振便笑着起身说道,“兴绪,刚才门上说你来,我想着这府苑虽说不大,但到我这里还有段时间,便翻看了几页书帐,没想到竟然沉了进去,没有出迎,你不要见怪啊。”朱友文下了坐榻,一直走到李振面前,唏嘘道。
“不敢不敢,”李振忙躬身谢道,“朱大人勤勉精励,不仅节帅夸赞,咱们宣武镇上下也都是有目共睹的。”
李振对朱友文十分恭敬,不仅仅是其度支使身份贵重,更是因为这个朱友文的另一个身份,朱温的养子。
朱友文本本姓康,名勤,是朱温在黄巢军时就收的养子,其父亲是与朱温一起担任四方游弋将军的康实,两人关系十分要好,后来康实卷入了左右军之争,被孟楷设计白白战死在沙场之上,康实的夫人经受不住这个打击,最后郁郁而终,只留下这个年幼的康勤和家中的老仆役相依为命。
朱温从邓州回军长安之后,知道了康家的变故之后,就派人悄悄地将这主仆二人接入了自己的军营内看护起来,为了掩人耳目将康勤的名字改为了朱友文,对外宣称是自己在邓州收的义子,友文、友裕两人年龄相仿佛,因此两人的关系也特别好,从小在一起长大的两个兄弟,朱友裕喜好征伐武功,领军打仗,而朱友文
幼时风姿美好,好学,善于谈论,诗歌写得很好。两人一文一武,文武相彰,让朱温对这两个儿子甚是看重,朱温待朱友文与其他儿子没有二样,丝毫看不出任何区别,而且还将盐铁度支使如此重要一职交给了朱友文,总司宣武军镇内的一切钱粮用度。
宣武军镇虽然历来归从朝廷调度,但如今朝廷暗弱,宣武军镇内的原有军府体系早就被朱温改造变革,加上葛从周、张归霸、谢彦章等人的归附,宣武军镇内的将领们也慢慢地有了父子相继的想法,因此上,朱友裕和朱友文的府上就渐渐多了一些攀附结交的官员、将吏们,他们通过钱财、方便来结交这两位公子,在这两位身上押宝。
对于这种重视,朱友文虽然也很开心,但是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不应该与友裕争夺那个本就不属于自己的位置,毕竟朱温将征伐的大权交给了朱友裕,来通过战争磨砺友裕的性格和见识,而自己则更像是一个忙碌的匠人,朱温给了自己无数的许诺,但最终自己也是无法超越友裕的,当然友裕自己本来就是朱温的长子,自然拥有不一样的平台和权利。
朱友文将自己的府苑紧闭起来,他进入了度支府苑内,虽然府苑内冷清寂寞,但总算摆脱了那些无休止的遮躁。
朱温看到了朱友文的态度,也很是欣慰,友裕是自己亲生的长子,自己自然想今后让友裕接替自己做留后的位置,朱友文也是自己所爱,但比不上友裕,朱友文能够自己退缩而去,确实让朱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