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破晓时分,将亮未亮的天空灰蒙蒙的一片。激战一夜的泗州城头依旧厮杀不息,只是攻防双方都已经处于极端疲惫的状态。
杜慆立在箭楼之上,花白胡须上的点点血迹,隐没在红色官衣之间。
昨夜城中丁壮、少年齐出,用血肉之躯与叛军奋力厮杀,才堪堪守住了城池,也是亏得依靠夜色遮蔽,对攻方不利,才使得叛军们没有拼全力进攻。
如今,天色渐渐起白,泗州城将彻底暴露在敌军的视线之中,杜慆扭头看了看旁边的军卒们,疲惫、伤痛让很多人都处于崩溃的边缘,麻木绝望的兵士们瞪着红彤彤的眼珠子,看着攀爬上来叛军,却感觉手中的刀变得越来越沉重,每挥舞一次就像要耗费完自己全部的力气一般。
吴迥盯着泗州城上的箭楼,他缓缓地拔出了佩剑,“冲”字还没喊完,就听到身后面传来一阵噪乱声音。
趁着朦胧的天色,吴迥看到了自己身后的营地竟然火光冲天,营地之内人影绰绰,看不清多少人踏入了自己的营地,趁着未亮的天色焚烧着营地,从背后掩杀过来。
糟了,朝廷大军来了!也不知道是谁喊了一嗓子,最担忧的事情往往紧绷着人们的神经,一点的风吹草动都会变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混乱、慌忙、恐惧顿时笼罩在了叛军们的心头之上,乌合之众的素质立刻暴露无遗,大敌当前第一个反应是什么,有素质的军人会说,戒备并尽快弄清敌我状况,而乌合之众则会选择先保住小命儿要紧,撒丫子跑路吧。
吴迥砍杀了数个临阵脱逃的兵士们还是没有挽救回这场溃乱,只得无奈地随着兵士们的撤退向西退却。随着城外叛军如潮水般退却,城内的军士们也被希望再次点燃了,大家纷纷拿起兵械,将还留在城头仓惶的敌军息数挑落城头。
杜慆看着城外渐渐靠近城池的军卒们,这些人混杂在叛军之中,左砍右杀,如同一条黑色的长蟒,在死亡的边缘跌撞前行。
这些随着辛谠冲入敌营的军士们,在踏出面向死亡的一步之时,也许会有后悔,但他们不会知道,正是因为选择了随从辛谠前来死里求生,后来的命运才真正地从死神的手中,躲过了致命一劫。
命运总是如此变幻莫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确实如此。
残破、虚弱的泗州城,迎来了这数百兵卒们,随着新鲜的血液注入,泗州城再次坚毅起来,修葺城池,整备守具,从死神身边擦肩而过的人们再次忙碌起来,只有守住城池,才能活下去!活着,就是坚持到底的最原始的动力。
泗州的屡次受挫,使得庞勋很上火,增兵,增兵!人山人海,踏也把这泗州城给我踏平了。
很快,刘佶带着数千精兵从徐州南下,王弘立从濠州领着部队向东开拔,战火的阴霾再次笼罩在淮泗口处,泗州又一次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一时间,朝廷、邻镇,都在猜测着,小小的泗州城,还能继续坚持下去吗?
论敌我实力对比的话,当然不能,但历史剧情的发展往往出人意料,接下来的事情让叛军们也很纠结。
在继续围攻了数日泗州城之后,叛军们突然掉头转向南面,将淮水南岸的一支唐军团团包围住了。
这支四千多人唐军是镇海节度使杜审权派往北上援救泗州城的,才刚到达淮水南岸,便被叛军们围了起来。
晚唐朝廷控制下的蕃镇多以朝中大员处任,不是宰辅就是皇亲国戚,这些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忠诚,他们或因自身及家族与朝廷命运息息相关,或因高门清流,荣辱意识深重,所作所为多以朝廷大局出发。
杜慆发出的求援,最先回应的就是淮南和镇海这两个节度蕃镇,令狐绹、杜审权毕竟都曾是宰辅大员,自然不会懈怠。
四千唐军对阵数万叛军,在重重包围之中,结成圆阵的唐军在都头翟行约的率领下奋力抵抗着,如飞蝗般的箭雨不停地射入圆阵之内。
鲜血、痛呼、倒下,生命在来回交锋中,被死神无情地收割着。
此时最痛苦的恐怕还不是圆阵中的唐军,对于泗州城头上隔水眺望着的守军而言,援军在咫尺之间被围歼,希望甫生既被掐灭,自己却只能站在城头,眼睁睁地看着友军陷入死地,而无法救援,这种痛苦,难以言明。
腾腾的黄尘扬起老高最终消散归寂,人喧马嘶之声渐渐平歇,淮水南岸的滩涂之上,留下了数以千计的尸首,血顺着低矮的地势流入淮水之中,染红了半个河面,镇海援军自上而下全部战死,无一幸免。
让你看着希望一点点被扼杀,比杀了你还要难受,叛军们对这种围点打援的行动突然感到了莫大的兴趣,这边才刚刚歼灭了镇海军,不远处的淮南军又被他们盯上了。
此刻的淮南军不再仅仅只是郭厚本、袁公弁率领着的那一千人,后续赶来的李湘也率领着数千淮南精锐士卒们与其汇合,淮南军屯守在都梁城内与泗州城隔湖眺望着。
攻城不是叛军拿手戏,面对坚城深池,叛军选择了退却,叛军仓惶逃奔的模样让城内的李湘感到非常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