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的时候,公孙康就对鲁肃印象很好,觉得他是个老实人。老实人干活都任劳任怨、勤勤恳恳的,好欺负,嘿嘿。
鲁肃(172年生),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滁州市定远县东南)
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横征暴敛,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逃亡,成为流民。群雄四起,天下大乱。此时的鲁肃不仅不治家事,相反还仗义疏财,大量施舍钱财,卖出土地,以周济穷困,结交贤者,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为此,深受乡民敬慕拥戴。
当时周瑜任居巢长,听闻鲁肃的名声,带着数百人来拜访,请他资助一些粮食。当时,鲁肃家里有着两个圆形的大粮仓,每仓装有三千斛米,周瑜刚刚说出借粮之意,鲁肃就毫不犹豫,立即手指其中一仓,赠给了他。
鲁肃家的院子里有两个大粮仓,“肃家有两囷米”,一囷米是多少呢?三千斛。一斛的量又是多少呢?鲁肃是东汉人,用的当然是汉代度量衡,《汉书·律历志》载:“十斗为斛。”三千斛就是三万斗。鲁肃家那一年家里多收了不止三五斗,而是收了两个三千斛,总计六千斛,约六万斗。在农耕时代,农业收入往往是主要收入,那么鲁肃当年的收入大约是六万斗米。
周瑜被鲁肃的“有钱任性”深深地折服,于是动情地说:我们这兄弟做定了。经此一事,周瑜确信鲁肃是与众不同的人物,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
袁术听说这事后,也觉得鲁肃是个人物,于是任命其为淮临东城的地方长官。
后人对鲁肃的评价是:
陈寿:①少有壮节,好为奇计。家富于财,性好施与。②曹公乘汉相之资,挟天子而扫群桀,新荡荆城,仗威东夏,于时议者莫不疑贰。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
《吴书》:肃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治军整顿,禁令必行,虽在军陈,手不释卷。又善谈论,能属文辞,思度弘远,有过人之明。周瑜之后,肃为之冠。
周瑜:①鲁肃智略足任,乞以代瑜。②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
陆机:周瑜、陆公、鲁肃、吕蒙之畴入为腹心,出作股肱。
现在,当公孙康准备邀请鲁肃的时候,他已经在袁术那里当官了,是淮临东城的地方长官。当然,公孙康知道这个官,鲁肃不想当,也当不长。所以亲自去见他。
如果鲁肃出卖了公孙康,那么鲁肃就不是传说中的大智大勇、临危不惧、多谋善断、坦荡豪爽、能言善辩、很侠义、很有政治头脑的、三国时代最有眼光的杰出外交家。
看看,这么多美好的词汇,这么多优秀的品德都堆积到鲁肃的身上。所以公孙康无论如何都要亲自去见他一面。即使鲁肃不答应跟随公孙康,公孙康也不会强迫他,反而照样和他做朋友的。
公孙康去见鲁肃,门客报名的时候,只说自己是游学士子孙康。等室内闲杂人等都退下了,才向鲁肃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
公孙康说:“今天我来见子敬,只有一个目的:和你交个朋友。”
鲁肃连称不敢当。他也是久仰公孙康的大名了。非常佩服他抵御外族,为汉家开拓疆土。而且收服了青州黄巾军,让青州恢复了经济民生。
公孙康又说:“我知道子敬是个老实人。豪爽大气!非常对俺们辽东人的胃口。咱们就不来虚的啦,今天和你好好唠一唠。”狡猾的公孙康,装得自己很粗鲁似的。但说话风格里面有一种辽东汉子的豪爽直率。
既然是要收服鲁肃,所以公孙康自己说的话比鲁肃还多。分析起天下大势,过去、现在、未来,公孙康都说得头头是道。
鲁肃听得肃然起敬,非常佩服公孙康犀利、一针见血的看法,认为他说得很对。虽然鲁肃也是豪门世家中的一员,但他对土地兼并并不热衷,反而是异常痛恨!鲁肃的确是个好人,他更关心的是普通老百姓。
对这种圣母属性的人,公孙康一向敬而远之的。但鲁肃不一样,公孙康就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他。大不了以后遇到暗黑的事情,不让鲁肃参加就是了。公孙康心想。
二人谈了二个时辰,彼此都相见恨晚,公孙康这才露出招揽之意。他说:“我现在刚刚被朝廷任命为青州牧,青州一片残墟、百废待兴。但我手下没有几个懂执政的。都是大老粗,打战他们在行,论起治理民生他们就不行了。子敬和我如此投缘,不知道肯不肯来帮我。”
鲁肃为难道:“袁术部下法度废弛,不足与成大事。我早就想离开了。但我的族人有一百多人,我不想放弃他们。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公孙康说:“这个事情很简单,我带了几艘大船。你们可以分二批行动。先让老弱妇孺到以去海边郊游的名义出发,等她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