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驾崩,并不会禁止民间婚嫁。何况这时离汉灵帝驾崩已经过了三个月。
三媒六聘已经走完,所以公孙家族开始迎娶甄姜了。
公孙家的聘礼很有辽东特色:战马1000匹、人参二车、野鹿500头、其他就是常规的聘礼,比如黄金1000斤,美酒1000坛。
甄家的嫁妆更丰厚:财宝锦缎500车。另外就是军资:铠甲2000副,刀剑3000把,弓箭3000副,家丁5000人。粮草十万石。没有送马匹,因为辽东产马。中山马匹的价格是辽东的5倍。呼呼啦啦的嫁妆有几千车,拉车的几千头牛,也是隐形的嫁妆。公孙度特意派遣柳毅带3000名骑兵去迎亲。并向沿途的公孙瓒及幽州牧刘虞打了招呼,请他们顺路沿途保护一下。
好在公孙度和这二家都没有什么矛盾,送嫁队伍很顺利的到达辽东。
公孙度有好几个夫人、小妾的,其中包括公孙康的母亲田氏。平时田氏是没有多少存在感的。现在儿子娶媳妇,田氏当然得上座,接受儿子、儿媳妇的参拜。
婚礼是要给别人看的,公孙康表示该有的礼节都要有,咱不差事。
汉代婚礼分为婚前礼、正婚礼、婚后礼三个部分,通常举行的是正婚礼,主要有拜堂、沃盥、对席、同牢、合卺、结发、执手7项仪式。
说起这些仪式,都有出处。据《礼记·昏义》记载,男女结婚必须“共牢而食、合卺而饮,所以合体同尊卑,以亲之也。”于是,各项结婚仪式就有了具体的含义。
一、新人入喜堂
在侍者和赞者的陪伴下,新婿新妇缓缓步入婚礼仪式现场。
赞者是什么?原来赞者是指新郎的长辈,公孙度请的是蔡邕,因为蔡邕是大儒,公孙家族觉得倍有面子。他坐在正席当中,在新人进入正堂后,他开始将酒倒入酒杯中,等待新人入席。
二、赞者颂辞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负责主礼的蔡邕身着汉代直裾,手捧卷轴,悠扬地吟诵着赞辞。
以朗诵一首《诗经,周南,桃之夭夭》作为给新人的祝福。
三、沃盥礼
一对新人在进入正婚礼仪前,清洁双手,象征以清洁的身体和心灵进入这场神圣的仪式。
汉族传统礼仪非常强调洁净,而所谓的沃盥礼,是指伴郎(古人称御)、伴娘(媵)分别为入席前的新娘、新郎浇水盥洗。
四、对席礼
两人对面正坐,正式进入核心仪式状态,象征今后将在一起生活。
“对席”指新婚夫妇洗完手后,新人对席而坐。对席的位置是男西女东,意指阴阳交会。
五、同牢礼
取之于古汉牢房里所有犯人只能同吃一锅饭。行完此礼后,新郎新娘便成了一家人。
这时候,两人要开始喝同一种酒,吃同一种肉,取名“同牢礼”。
六、合卺礼
即将一个完整的葫芦切成两半,用一根红线拴着,葫芦里盛着酒,因葫芦是苦的,盛的酒必是苦酒,所以,新郎新娘共饮合卺酒,不仅象征着夫妻从婚礼开始合二为一,永结同好,还寓意着夫妻同甘共苦。
“合卺”,是指夫妇交杯同饮,但只是互相交换了杯子,并非很多古装剧里那样挽着胳膊喝的“交臂酒”。而夫妻共饮合卺酒,象征着夫妻同甘共苦的意义。
七、解缨礼
新郎亲手将新娘发髻上的订婚信物红色的“缨”解下,高举在空中向众位来宾展示,以象征婚姻得到家族和众人的认可,表示将新娘已经娶进门,从此新娘是新郎家中人。
八、结发礼
两位新人分别割下一撮头发,用红丝带绑在一起,放在锦囊中,表示两人“结发”,正式结为夫妇。象征着将两人牢牢结在一起,一生一世永不分离。
九、拜堂
“拜堂”又称“拜天地”。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首先参拜天地,然后才拜男方父母。三是夫妻对拜,礼仪与现代相似。
拜堂完毕,公孙康执新娘之手,送其入洞房。然后是出来和客人们喝酒。
“执手”礼则出自于《诗经·击鼓》中“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句。
最后,公孙康喝得醉醺醺的进入新房,抱住甄姜。
看着甄姜红润的小脸蛋,忍不住亲了一口。
“娘子,时候不早了,我们安寝吧。”
旁边的陪房丫鬟提醒:“还有桂圆莲子粥。”
“好,喝!”
“娘子,闺房之乐,你懂吗?”
“出发前,嬷嬷有教授。”
“哈,还是我教你吧。不是吹。你家夫君当年可是阅尽千片,胸中已无\\码的人物。”
公孙康发现古代的肚兜真性感,为什么要发明乳罩?天然的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