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的村庄都很穷,掠夺不了多少财富,这点公孙康是有心理准备的。掠夺的目的是为了练兵,同时减少高句丽的人口,削弱高句丽的战争实力。
高句丽不是游牧民族,他们也是靠种田、打猎、扑鱼生活的。
目前高句丽还是部落制,没有实行中央集权。正好可以分化打击,而不会面对高句丽全国的反击力量。
公孙康和柳毅领着50个家丁,带着干粮和水,开始向高句丽方向行去。其中第一天就遇到了尴尬的事情:没有带帐篷,也没有带麻毯。晚上大家只能露营。
公孙康看着柳毅一言不发,意思是:行军需要带什么,我年轻不知道,你当兵多年会不懂?
方脸庞,一脸正气的柳毅被看得老脸通红。“那什么。。大侄子。家主让我不要提醒你任何事情,除非你主动问我。”
“我父亲是不是还说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才会印象深刻?”公孙康立即反应过来。
“对,对,家主就是这个意思。”柳毅连忙点头。
公孙康真是无语了,这2个为老不尊的家伙。
露营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着凉。这个年代,医学极其不发达,任何小伤小病都可能导致不治身亡。
公孙康命人点着篝火,把地面烤干后,铺些干草再睡,身上也要盖些干草。四周的篝火晚上不能熄灭。每晚派4个人分别值夜。2个人值上半夜,2个人值下半夜。同时看管篝火。
行军时,派3个人提前到前面打探。如果没有异常,隔2里就在路边插一个2米长的去皮木棍做为记号;如果有异常,就跑回来报告。
经过了二天的行军,2匹马50人来到了高句丽边境上的一个小村庄附近。
村庄周围是绿油油的麦田,一小块一小块的,长势喜人。公孙康开心的对贾义说:“记得提醒我,夏天的时候,我们要带人过来收麦。”
骑马的2个人是公孙康和柳毅。好在这个时代还没有上下平等的思想,公孙康也就不需要再写篇:《论绝对平等》的文章,说明一下当官的骑马是工作需要。
至于人人平等,其实是很扯淡的一句话。人类历史上什么时间平等过?你和你的老板平等过?你和你的领导平等过?超级大国和第三世界平等过?从来只有相对的平等,从来没有绝对的平等。
从村庄二里外远远望去,都是茅草房。破旧,衰败。
村里的村民进进出出,一点防范意识都没有。毕竟一向以来都是他们抢汉人,从来没有汉人敢来高句丽抢劫他们。也可能是汉人儒家教育的好:抢劫是强盗作风,是不好的事情,是不仁义的,是君子所不为的事情。
柳毅打了几个手势。每2伍十人,由什长率领着迂回到村庄的四面。还剩下十人留在公孙康的身边。这是事先说好的战术。
等部曲都就位后,公孙康拔出腰刀,举起高喊:“杀进去!“
号兵吹响牛角,村庄周围都可以听到,这是进攻的号角。
部曲们没有快跑,而是分二排、平端长矛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这是为了节省体力。这些细节,公孙康事先能够想到的都提前和大家说了。更多更详细的,需要抢劫几次后再来总结。公孙康准备搞个抢劫条例和细则,来规范和推广抢劫。
这是他前世学习经济管理学的收获。每项事物都做出一个条例和细则,公司内的新人就可以很快上手,统一规范。
村庄里面的锣当当的敲起来,同时有人喊:汉人杀来了。
彪悍的高句丽人实行部落制,平时务农,抢劫汉人时每个村庄都要出一些青壮去集合当兵,也有老人是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他们的生活用品一大部分都是家中成年男子抢劫汉人得来的。
所以村人听到汉人杀来了,并不太恐慌,拎着锄头木棒走出家门。也有一些青壮拿着长矛,短刀的,甚至还有穿着皮甲的。
四面的汉人部曲都围了上来,高句丽人不知道该去哪里对抗。有年长者便开始指挥分配,每面都有二十几人去对抗,并不比汉人部曲的人数少。
不杀几个人看来是不能立威了,公孙康和柳毅并排策马冲上去,挥刀四处去砍,一面大喊着:“投降不杀!”
投降不杀这句话是用汉话喊的。这个年代,高句丽人都能够听懂汉话。因为高句丽人最早就是玄菟郡内的几个小村庄发展起来的,后来侵占了大部分的玄菟郡、乐浪郡,百年下来变成了三万户的大部族。
听懂是一回事,做不做是另一回事。高句丽人一边蔑视地的看着公孙康,一面围上来,用锄头木棒没头没脑的打去。同时骂着:小兔崽子,毛还没有长齐,也敢学人抢劫之类的话语。
公孙康挥刀斩去,一颗斗大的人头飞天而起,脖子里面冲起一股血液,洒在公孙康身上、马背上,更多的是落在地上。
骑兵最大的优势是速度,公孙康和柳毅并不和村民纠缠,一边杀人、砍人,一边催马冲锋。从村头杀到村尾。每人都砍了5、6个人。
贾义跟随在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