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廷出兵山东可以还理解,因为山东是个大粮仓,一旦山东有失,会让很多金人饿肚子!
要知道,这些年连续天灾人祸、兵连祸结之下,好多金人地主家也快没余粮了!至于完颜璟这个整个金国大当家,更是等米下锅呢!
没有山东这个最重要的粮仓,金国凭啥和关外草原上气吞万里的蒙古相争啊?
虽说女真不过万过万不可敌,可入关这百余年来,金人早被中原的花花世界消磨光了锐气,已经从东北虎退化成了大肥猫,气势上先就弱了不只三分!若是再不能保证后勤补给,那整个金国,只怕完蛋也就在旦夕间了!
可南宋小朝廷居然和金国同时出兵,一南一北夹攻山东,这其中就有些耐人寻味了!
是金宋勾结?还是说,向来软蛋的宋廷终于坚挺了一把,打算趁此机会插手北方事宜了?
在杨铁心看来,这两种可能似乎都有!
虽说前一种可能性大一些,可后一种情况也并非没可能!
要知道,南宋小朝廷虽说是由主和派的奸相史弥远把持朝政,可这史弥远毕竟不能只手遮天,还是有一部分比较有气节、有骨气、有见识的忠臣义士滴!
比如,博士官真德秀,又比如,工部侍郎魏了翁 。
和史弥远这种官二代出身略有不同,真、魏二人都是进士出身,学问、见识都是有的,也对南宋小朝廷忠心耿耿。
年前,真德秀在入宫奏对之时,向理宗赵昀陛下提出了两条建议,其一是“开公道。窒旁蹊,以抑小人道长之渐”;其二则是“选良牧,励战士,以扼群盗声张之锐”。
第一条的大意就是广开言论,抑制歪理邪说,抑小人之势;第二条则旨在防备内乱。加强大宋王朝的对内统治。
和早年急吼吼率军北伐的韩侂胄不同,真德秀认为,南宋小朝廷现在已经经不起折腾了,攘外必先安内。
理论上而言,真德秀这话也不能算错,经历了韩侂胄北伐的惨败后,南宋国立已经虚弱至历史最低,确实不宜再胡乱折腾了!
然而,真德秀毕竟是一介书生。并没有看清南宋衰弱的真正原因!
有宋一代,虽然出过不少名将,可对外作战却鲜有能够最终获胜,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大宋的军队体制问题!
早年宋太祖赵匡胤是以殿前都点检、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发动兵变,夺取了自家结拜兄长周世宗柴荣的江山。故而,继位之后,赵匡胤那是看哪个武将都觉得不放心。唯恐其效仿自己当初那般,有朝一日也造自己的反!于是有了后来的“杯酒释兵权”。
等到老一批的开国武将都死的差不多了之后。赵匡胤又担心后世的武将之中再出个野心勃勃之辈,于是,赵匡胤就立下了一个相当奇葩的规矩,那就是武将不能当主帅!
但凡出征,必须以文官为主,武将一辈子到死。都只能当副手!
而且,为了防止领军之人自作主张,每次出战,皇帝陛下都要事先布置好战术安排,大到行军路线、进退抉择。小到安营扎寨、安排哨探,都要遵照照皇帝陛下事先安排的方略行事。否则就算打了胜仗,那也是要被治罪的!
外行领导内行,而且还是捆着胳膊上阵,这要是能打胜仗,那才是奇闻呢!
所以,即便忠烈勇武如杨家将,最后也只能沦落到横死沙场留下满府寡妇的地步!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北宋灭亡,及到南宋之时,虽然南宋的历任猪头皇帝不再每战之前事先安排什么军阵图了,可只有文官才能当主帅这条却被完美地继承了下来!
而南宋的文人,最典型的如朱熹,吟词、作对、写八股、嫖尼姑什么的,那可是一套一套滴,可要论行军打仗,那可就有点赶鸭子上架了!
权臣韩侂胄倒是不信理学朱熹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歪理邪说,相反,韩侂胄还非常反感朱熹,这倒不是因为朱熹说一条做一套,口中忽悠别人灭人欲自己却专门睡尼姑玩儿,而是因为朱熹是韩侂胄的政敌韩侂胄之前的大丞相宗室出身的赵汝愚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韩侂胄掌权之后,就把理学斥为歪理邪说,并下令焚烧所有理学典籍,科考涉及理学者一律不予录取。
是为“庆元党禁”。
几年前,韩侂胄被另一位奸臣史弥远勾结杨皇后给槌杀于玉津园,就连脑袋最后都被送给金廷用于议和。
而为了进一步笼络人心,史弥远便下令解除党禁,并提拔了一大批的理学弟子入朝,其中就包括真德秀、魏了翁、杨简等。
史弥远对然对理学的文化人很好,可对于武将却不咋地。史弥远曾言,“御将之道,譬如养鹰。饥则依人,饱则飏去”。
以这般理论为指导,史弥远对待大宋的武将那是相当的刻薄,基本上,这厮就没拿武将当人看!
而同样身为文化人,又受史弥远知遇之恩的真德秀、魏了翁等人,在对待武将的问题上,基本上也和史弥远的态度差不多!
至于那些寻常的小兵,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