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想上大学的冲动,可是有一天他不经意间从招生信息手册上看到了心理学专业,而且招专科生,这使他眼前一亮,好像从黑暗中看到了一丝光明,从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因为据他的了解,心理学是从哲学中后分出来的学科,跟哲学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相当于哲学的儿子。他想,自己既然丧失了研究哲学的机会,那么研究研究它的儿子也是很好的,或许这个儿子青出于蓝,那么自己便更是稳赚不赔了。易智又想起了自己读到过的荀子的一句话——“心者,道之主宰也”,心想,道即为哲学,而这句话便很好的说明了心理学确实有青出于蓝的意思,想到这里易智突然有了一种塞翁失马的感觉,他想起了一个自己一直信奉的哲理:如果你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你将得到更好的。
易智兴奋的把自己终于找到了心仪的专业这件事告诉了家里人,可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遭到了集体的反对,包括易母在内的所有人没有一个人同意他选心理学专业,大家的理由再一次惊人的一致,所有人都说一个大专生学心理学怎么会有前途呢,心理学要想学好必须不断深造,不断往高学往高考,本科生都不够,得考研考博才有发展,哪个单位会要一个学心理学的专科生呢,专科生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学好一门实用的技术,这样毕业后才好找工作。易智的想法是当一个人年轻的时候往往不知道或不确定将来一定会做什么,这时可以学习一些无论你以后干什么都有用的知识,比如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如果过早的专精于某一领域,除非你极有天赋或极有兴趣,否则若你以后做的事跟你所学的专业毫无关系,那这些东西你可能就白学了,而且还浪费了青春和时间。现实的情况是有很多大学生毕业以后所做的事或者所从事的工作与其所学专业毫无关系。比如学机电一体化的毕业后去做文秘了,学文学的毕业后去跑业务了,学英语的毕业后去做销售了等等,他们毕业后所做的事情和毕业前所学的东西连两毛钱关系都没有,基本上等于大学都白忙活了。这就好像一个陆军军官刚从军校毕了业,便被派去指挥海军一样,完全是所学非所用,所用非所学。他所知道的很多人都是这个样子,确切地说,他所知道的人就没有一个是学什么就干什么的,因此易智常常会想不知是自己认识的人太少,还是现实本身就是这么奇怪。易智的几个大学毕了业的哥哥和姐姐就没有一个是工作与专业对口的。他表姐学的是会计,现在在一个私企做文秘;他堂哥学的是土木工程,现在在一个公司做客服;他邻居家的一个哥哥是学医的,现在在一家鞋厂做部门经理。易智还专门就这个事情请教过他大哥,他说:“哥,你现在做的事和你大学学的东西是不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啊?”他大哥很直接的说道:“是啊。”易智又问:“那你大学里学的东西岂不是白学了?”他大哥又很直接的答道:“是啊。”易智追问道:“那你不觉得可惜吗?”他大哥很淡定的说道:“那有啥可惜的,现在不都这样吗。”易智不再说话而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之中。
最终易智决定坚持自己的选择学心理学,原因很明确,第一,由于心理学和哲学的关系,他对其有着爱屋及乌的好感与兴趣;第二,心理学这种学科看起来似乎不好找工作,但是,那些看起来好找工作的专业学完后很可能学非所用,而心理学和它们的不同的是它其实是一种无形资产,看不到摸不着但并不等于不存在,事实上它是无时不刻的存在着并起着作用的,从某种角度来说无论以后做什么它都有用。很多专业比如人们常常说的某种技术其实就像是某种工具,你学会了就等于拥有了这种工具,就好像拥有了剪刀、锤子或钳子一样,如果你以后所做的工作恰巧需要用到这种工具,那么你就算是学有所用了,算是工作和专业对口了,但如果你毕业后所做的工作用不到这种工具的话,那你就只能把它珍藏在自己的工具箱里了,而且你可能会发现你以后再也没有机会去打开这个工具箱让这把工具重见天日了,因为可怜的它根本就没有被需要过,也不知这是工具的不幸还是工具主人的不幸,或许二者是同命相连吧。像哲学和心理学这样的专业你也可以说它是一种工具,但它们并不是有形的工具而是无形的或者说是隐形的工具,它们的作用是在无形之中强化了人的大脑和思维,进而强化了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你可能看不见他手中有锤子或钳子,但你可以感觉到他的强大能量和气场,所谓包子有肉不在褶上就是这个意思,换句话说有些人你用眼睛就能看透,但还有些人你非得用心才能读懂。第三,易智对自己的事情更愿意自己做主,而且他认为一个人必须学会自己做主,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并做出选择而不是用别人的。当然他并不会傲慢的对给他提意见和建议人说“吾意已决,汝勿多言”或是“不要给我提任何建议,没有人能超越我的思维”,而是会谦虚地耐心地去听别人把话说完并对其表示感谢,因为他知道给他提意见和建议的人本意上都是关心他和想对他好的,尽管他不一定会接受他们的建议但他一定要接受别人的好意,接受别人的好意并衷心的对此表示感谢是易智所坚持的一项原则。至于到底要不要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易智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首先他会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