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走了,带着朱厚炜献上的两张图纸,头也不回的走了,而朱厚炜的心也跟着李广一起走了。
“皇儿所说的救灾策略就是着两样东西?”弘治满足了,多少天没见面,一见面就给了他如此大的惊喜,怎能不欢喜?
“对于救灾策,儿臣的却有些见解,但不是蜂窝煤和炉子。那些只不过是儿臣府上匠人的发明摆了。儿臣想说的是另一事。”朱厚炜起身整理下衣服很正式。
弘治这才感觉到,先前的一切都只是铺垫,现在才是重点。
“皇儿这是有事要奏啊!”弘治依旧笑呵呵的说道,不亏是太祖教的,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强啊!每次都会说出一些让世人不能接受的话,但字字诛言,让人不得不哭着接受。
“是,请父皇屏退四周。”朱厚炜知道接下来的话对明朝的君臣来说是多么的大逆不道,而禁宫的秘密。呵呵,禁宫中有秘密吗?除了一些参与者,或者已经被灭口的,就没有传不出去的,朱厚炜敢保证,就现在站在大殿内的太监宫女,最起码有一大半收到过贿赂,卖过一些,他们知道的情报或者一些别的什么。
弘治一摆手,四周的宫女和太监慢慢的退了出去,朱厚炜和弘治早已习惯性的接受这样的设定,毕竟已经有好多次了,但一旁的张皇后还是第一次见到如此阵杖,有些不知所措,什么事呀!弄得如此?不知该出去还是,,,
看出张皇后的囧样朱厚炜开口说道:”母后安心的坐下吧!只要不传出去就行。“
朱厚炜端起面前的杯子,放在手上对弘治说道:”敢问父皇,工部所管何事,工部上下又有多少人?“
这一问,把弘治问的懵逼了,工部不就是盖盖房子,修个城,屯个田,疏通沟渠的吗?你不懂?但是又觉得朱厚炜此一问绝不会是那么简单的。但是这难不倒弘治。
”工部掌土木兴建之制,器物利用之式,渠堰疏降之法,陵寝,,,,,统一度量衡。“弘治把工部的作用,事无巨细只要沾上一点边的都一一给朱厚炜说上一遍。
“民夫不算,连同匠人,在册的大约有几十万人吧!“弘治想了一会说道,谁会没事统计那些匠人。但若是问他大明有多少人户,估计弘治想都不要想的就能脱口而出。毕竟是纳税人,是大明统治的根基。弘治如所有的统治者一搬,把农民排在所有工种的前面。
这也不怪他,在所有封建王朝中,粮食是困扰着统治者最大的难题,若是发生个天灾人祸的都吓得半死。会不会有吃不饱饭的想造反?
明末最大的****就是没有吃,不得已而反,而清朝之所以能够快速稳定下来,就是因为他们够狠,把那些没有饭吃的人全部杀光,一直杀到现有土地能够养活那些人为止,所谓的康乾盛世,不过是冰灾时期过去了,百姓自己恢复的生产,和清朝有毛关系。一直引以为傲的四万万人口,只不过是美洲的土豆和红薯等高产量作物传到中国,有着多子多福信仰的百姓们,自己修生养息罢了。
肚子都吃不饱哪有那么多空闲的时间去研究别的,而能吃饱的却又受着儒家中庸思想的教育,能不动则不动。
食肉者鄙,不能远谋。
朱厚炜吃了一惊,有记录的匠人就有几十万?不过很快又释然了,大明九边可是有几百万的将士,分一分,几个将士才能拥有一个工匠。
“那么敢问父皇,这些年下来,工部可曾为父皇制造出什么利民利国的神器?”答案是根本没有,官府不会推荐过任何东西,甚至朱厚炜敢打赌,就是刚刚的火炉和蜂窝煤,工部也会出工不出力,在儒家看来,皆是奇淫技巧,那些省时省力的用具是不能让百姓使用的,用了会增加人们的懒惰性。农夫嘛安心的种地纳粮就好。
弘治摇摇头没有说话,却陷入深深的沉思中。
朱厚炜继续说道:“我府上有匠人一百,完全不能和父皇比,但他们却作出了可以让我拥有大量钱财的玻璃,还有利国利民的火炉和蜂窝煤,儿臣相信,这不会是他们的终点,以后必定有更多的发明。”
弘治没有说话,依旧抵着头,而一旁的张皇后开心的不得了,虽然朱厚炜不知道说什么,但是明显说得很对。要不弘治也不会如此,作了那么多年的夫妻,张皇后还是很了解弘治的。这种表现很明显就是被对方的话打动了。我的皇儿终于长大了,终于可以为他的父皇分忧了。
“皇儿,你想说什么?“弘治抬起头对朱厚炜说道。
”父皇,儿臣想说的是我大明有一种偏驳,只重视是那些满肚子孔孟之道的大学子,却对那些可以改变民生的匠人不屑一顾,我大明缺的不是那一篇锦绣文章,我大明缺的是那些可以发明蜂窝煤,食盐过滤法的高技术性人才啊!“朱厚炜很忧心,不知弘治会如何处理,这些话,可以说颠覆了弘治这么多年的人生价值观,一个从少时就被灌溉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听到这种类似于反动的话,做出什么都不稀奇。
弘治又低下头,手指在桌子上不停地划着,表明他内心的纠结。
很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