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军工强国> 第4章 翼梁的问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翼梁的问题(1 / 2)

李建军沉默着走进了机加工分厂,来到车间里,准备开始今天的工作,那就是对机加工件进行抽检。

当然在八十年代初,这些检验的手段还是很落后,就比如说歼7飞机的翼梁,就是用专用的样板进行检验,当然仅仅是样板还不够,还需要加上专用检测夹具。

所谓样板,就是零件和组合件的制造依据和检验依据,它是没有刻度的专用量具。

在歼7飞机上有很多梁,梁的外形、内形和尾部外形都是用样板来进行检验的,毕竟这个时候还没有高精度的3坐标测量机,所以人工检测无论是检测的效率和精度,都大大的不如测量机,这当然也会影响到生产率,这就是为什么早期飞机产量比较低的原因之一。

不过军代表并不负责所有零部件的检测,他们只是需要监督检测过程,然后再抽些样本进行检测就可以了。

李建军和刘文龙两人一进入车间,便不停地有人热情地给两人打招呼,毕竟李建军他们这些军代表可是手握着战机以及战机零部件的生杀大权。

看到车间里的那些古董加工设备,李建军心中又是一叹,这样落后的厂房,却生产出了中国空军的主力战机,不能不说中国军工人很厉害!

进了车间的工艺技术室,李建军便看到一群人围在翼梁加工小组组长王海的身边,好像在说着什么不合格之类的。

他们看到李建军一进来,便纷纷转过身来朝李建军打招呼,要知道李建军可是一个很厉害的人,好多问题他们没办法解决,但是到了李建军这里,似乎都变得很容易。

王海站起来道:“李工来得正好,咱们在加工7号翼梁的时候遇到问题了,主要是咱们的交点孔加工精度不达标,具体是怎么回事,还是让负责这道工序的欧阳芳给你说说吧,看看有什么办法尽快解决没有,否则就要影响咱们的歼7飞机组装了。”

李建军疑惑地道:“什么?这种交点孔加工,应该不存在问题才是,怎么会这样呢?会不会是设备的原因?”

说话间,李建军眼前一道熟悉的身影便出现了,那是一名一脸青春气息的年轻女孩,虽然穿着工装,戴着工作帽,但难掩她靓丽的外表。

年轻女孩低着头走到李建军跟前,马上就有人欢快的起哄道:“李工,快帮帮人家欧阳芳。”

声音一落,四周不少人善意的笑了起来。

年轻女孩正是欧阳芳,她脸色微红,手里还拿着工序卡片,似乎鼓足了很大的勇气,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道:“李工,我正在加工这道工序,就是7号梁的两个交点孔,本来一直是好好的,但昨天加工出来的几根梁却检测不合格,精度不达标,怎么办?”

李建军只是平静地道:“欧阳同志,你说说具体差多少?”

欧阳芳抬起头,只是看了李建军的眼睛一秒,却是连忙躲开了:“检验员那边说是只达到IT12,但是工艺文件上要求的是必须达到IT8以上,位置精度要求是10丝,现在却是达到了12个丝,现在可怎么办?”

李建军若有所思道:“嗯,这倒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只有看过了你的加工设备和那些不合格的梁,这才能从中找原因。不过交点孔的本身精度要求比较准确,而且位置精度也要求十分严格,出现这样的问题,那些不合格的梁肯定是不能用了。不过你也不要太着急,问题肯定能解决。”

李建军知道在现在的1XX厂,加工设备比较落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倒是难免,如果有高精度的数控机床就好了,只可惜高精度的数控机床,现在只有欧美发达国家才有,在中国它还是个稀罕物,要用大量外汇才能换得一台两台,而且那种数控机床都是用于重要部件加工,像这种普通的飞机翼梁肯定不可能用,那不成了大炮打蚊子了吗?

交点孔本身的精度要求一般是IT6或IT8,粗糙度在1.6左右,因此常采用钻孔、扩孔和铰孔的加工方法来保证,而它的位置精度一般在0.1毫米左右,所以在没有数控机床的年代,通常是采用钻模或专用镗孔夹具来达到要求。

欧阳芳所说的丝,也是技工们常用的词,1丝就是百分之之一毫米,也就是0.01毫米,工厂的人习惯于将这个单位叫做“丝”,且这个单位非常常用,反而“毫米、微米”这种国际单位很少使用。

欧阳芳带着李建军来到她的工位,当然其他的同志们是不会跟来的了,他们可不想当电灯泡。

李建军看了看欧阳芳手上的工序卡,上面写着7号翼梁加的相关信息,有机加工分厂、4号车间、零件名称翼梁,零件号7号,还有工序号、工序名称、材料、硬度和加工设备等信息,下面是工序图,以及工步内容等具体细节。最后是设计校对和批准人的签名。

这些都没有问题,李建军知道多半是设备问题。他也在思考,像这种问题也不是一次两次出现了,严重影响了歼7飞机的生产进度,所以它不是个案,而是整体性的。

欧阳芳见李建军似乎在想着什么,便红着脸问道:“李哥,这能解决吗?要是解决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