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一开始是从石明伦这桩婚事传起的。
石明伦被赐婚,对象是姜家旁枝孤女,这件事让不少人觉得惊讶。虽然石明伦表现得很是欢喜,对外说起,只说对这门婚事心满意足,也有人听说了姜融君长年随龚乐林在锦东任上,极有可能事先是与石明伦相识的,两人两情相悦,石明伦又立有大功,求了太后恩典才得偿所愿,然而,石太太之前对石明伦与清河县主的婚事很有把握,虽不敢直说是哪一位贵女,言谈间却多少透了些口风出来,明明说过是一位宗室里的金枝玉叶,忽然换成了姜氏女,石太太见外人时,表情也有不见得有多欢喜,事情就有些古怪了。
甚至有些人事先就听说过准信,知道太后有意赐婚给石明伦的,明明是清河县主,如今临阵换将,自然有无数流言蜚语。
不过开始的时候,人们倒没说清河县主什么不好的话,毕竟这位县主平日很是低调,不怎么出门交际,除了她是温郡王遗腹女,很受太后宠爱这两点以外,外人对她的了解就不多了。若太后有意赐婚宗室贵女给石明伦,头一个自然会想到她身上,旁人并不觉得出奇。因此大部分人议论的,不外乎三点:一是石明伦恃功求赐婚,婉拒了太后与皇帝看好的婚配对象,是不是有些不识抬举了?二是石明伦甘冒违旨之险,也要求娶姜融君,莫非与她早有私情?连带的龚乐林治家之能也受到了质疑,因为姜融君是寄住在他家里的,若与石明伦有了私情,不是龚乐林明知不妥而纵容,就是他无能到没有发现;至于第三点,则是姜家先出了一位太后。一位太妃,一位郡王妃,如今又有了一个女儿要嫁给手握实权的武将,听闻姜家几位老爷还马上就要升迁,进入中枢了,姜家势力未免太大了吧?再这样下去,只怕又是一个罗家。
议论这三点的人,各有各的来历、立场,石明伦本人不在乎第一点,反正只要太后与皇帝不会误会他就够了;而龚乐林虽然对第二点有些恼火,其他书友正在看:。但他心知那是自己在朝中的政敌有意为之,只要想到好办法反击回去就好,至于那些附和的三姑六婆。他压根儿就没放在心上;不过姜家却对第三点很是惊慌失措,由于青云亲自上门去,借着替太后传话的名义,敲打了姜大太太几句,如今姜大太太就如同惊弓之鸟。恨不得把那些说闲话的人的嘴都堵上,又急忙忙地进宫向太后表忠心。
太后安抚了她几句,指点了她几个避嫌的法子,但无一例外地会对姜家长房的利益有所影响,比如给剩下几个未定亲的孩子选择门当户对却不显山不露水的联姻对象等等,姜大太太有些不甘心。又不敢将太后的话当成耳旁风,更忧虑着丈夫进京入中枢的计划不能实现,还不知会如何责怪她无能。等等,最后只答应会回去跟姜大老爷商量,却什么都没有应允。
太后见状,心中暗叹一声,却也只能由得她去了。长房不同于二房。并不是她的血亲,不过是隔了房头的堂兄。他们不愿意,难道她还能命令他们顺从不成?她能提醒到这个份上,已经是仁至义尽了,若他们还要往火坑里跳,将来出事时,也就怪不得她没有伸出援手。
姜大太太答应会和姜五太太合力操办姜融君的婚事,就匆匆辞出宫去了。青云从内殿出来,见太后一脸黯然,便安慰道:“母后别担心了,七舅马上就要进京,还有另外几位堂舅,也未必不是明理之人,姜家就算没了大舅舅,也不会就此败落下去的。”
太后苦笑:“我不是担心这个,只是觉得天意弄人。若当初我们二房没有行差踏错,带坏了姜家风气,姜家今日也不会是这个样子。先帝在时,虽然二房行事不妥,却也没敢嚣张到哪里去,不过是楚王太妃有意提携,他们也就顺水推舟地帮她做事以谋取权势罢了,否则先帝早就不容姜家了。如今皇上登位,二房败落下去,长房反而抖了起来。他们毕竟与我隔了一层,虽然名义上是我娘家人,可实际上,别说皇上,就连我也不敢十分信任他们呢!可谁叫他们姓姜呢?外人见了他们,只会想到他们是我的娘家人。”
青云想了想:“那您可以多亲近一下别的房头,又或者……二房也不是死绝了,您若实在惦记,招一两个明理的晚辈来说说话,其实也没什么……”
冤有头债有主,青云只想有仇报仇,对无辜之人兴趣不大。姜家二房人口众多,因着楚王事败,投置闲散,先帝可以轻饶了亲兄弟一家,却不会放过其他助纣为虐之人,姜家二房从家主到嫡系子孙,首恶被悄悄处死,其他的大多寻了个罪名流放三千里,两个曾参与杀害姜钧一家的,都被姜大老爷带领族人公审过后,以族规处死了,成年的男丁几乎死尽,连他们的妻子也有好几个被休弃或是送了家庙。如今剩下的,就是几个小辈和三两个寡妇,还有一些不曾作过恶的旁支末系子孙罢了。因着二房犯下大错的缘故,长房借辞收回了许多产业,这些残存的二房族人,只能靠着祖上最早传下来的几十亩薄田过活,还要指望族中支援,半点不敢生事。
那几个小辈里头,有一个男孩子,原是姜家二房家主亲弟的庶次子,也就是太后的亲侄儿,今年已经十六岁了,刚刚考中了秀才。本来姜大老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