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游戏竞技>事象的宏图> To my friends③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To my friends③(3 / 3)

净。然后用小刀在羽毛中端偏前的位置切了一道切口,并且将切开的一边折起。这根羽毛有着超乎寻常的韧性,居然没有因此折断,反倒在切开的部分弯成了一个发扣的样子。

她伸手招呼穹乃过来,将这支羽毛笔当做发饰轻轻插在穹乃的头发上,就在穹乃已经带惯了的紫水晶发夹的一侧。纯白的羽毛不像常见的羽毛发饰那样华丽,却给人一种“啊,真的好适合”的感觉。

“好了。现在去找光贵吧。”

她的母亲合起双手。

“等一下,母亲大人,您知道哥哥现在在哪里吗?”

穹乃好奇地问道。

“不知道哦。”她的母亲很理所当然地摇头,“不过,这很容易的。”

“?”

“你看。”在女儿面前,海原夫人露出了一丝**的微笑,“只要往女孩子欢呼声最大的地方找就可以了。”

就像是回应着这位年轻母亲的断言,从足球场的方向传来了一群少女的欢呼和尖叫声。

=========================================================

注1:斐乐蒙,“Philemon”。艺术家笔下大多数情况下以老智者的形象出现,源于古希伯来先知的形象。在心理学中取其意象,等同于自我的导师,即人心中自我指导的部分。在一些理论中甚至被直接等同为“自性”这一原型的象征。神秘学领域,改良主义往往将其视为从神性中沉淀下来的,人类对于追求的源动力的表现物,带有浓重的诺斯替主义色彩。灵知派对其的描述略有不同,但大体上也相差不多。

注2:曼荼罗,梵文“mandala”。本为佛教语,意为“圣坛”(注意没有“祭坛”意思,无关祭祀),指一切功德聚集之处。藏传佛教“曼荼罗”也是“内心中的宇宙”的表象,即“小宇宙”这一概念的由来。艺术领域的“曼荼罗”往往指代瞬间的灵感化为永恒的创造,经常被理解为某一种境界。心理学中“曼荼罗”的形象则往往与人格的完整性联系在一起,是对于最深层自我的表现。原型心理学中,荣格将“曼荼罗”视为通向“自性”的通路中获得的领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