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听进别人的建议。
如果有马德尼道夫准将的支持,宋彪只要说准说对,确实可以给克罗帕特金总司令极大的帮助,问题就在于宋彪到底想不想说,这里面的利弊还需要宋彪自己来权衡。
宋彪不希望日军打赢这场战争,可又未必希望日军彻底输掉,那样的话,对中国而言也未必就是有利的。
……
随着马德尼道夫准将和斯克第二步兵团的抵达,以及科尔尼洛夫的第三步兵营重新编组为远东第三步兵团,宋彪就将自己的部队从第一道防线上撤下来,作为预备部队安置在于家窑和二道防线。
战争是最好的军校,经历过大小多次恶战后,宋彪的满洲步兵团的作战水平确实是有了比较大的快速提升,从营长到士兵,每个人对于战争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大家开始从浑浑噩噩的新兵、土匪向着老兵过渡,但也不能过高和过于乐观的估计这支部队的战斗力。
宋彪心中有数,他的部队目前还只合适在一些特殊的节点上发挥某种奇特的功效,不适合当作主力部队和日军硬拼,哪怕是在沟壕战中,双方的射击水平和战术执行能力差距30%,在一万人对一万人的大阵仗中,这种差距也会被无限扩大,造成极大的伤亡和心理阴影。
何况,他的部队相比日军第五师团这种精锐主力的差距绝对不是30%那么简单,如果有人说是差距70%,宋彪也不会反驳。
斯克第二步兵团就不一样了,这个部队的作战水平是宋彪见识过的,和日军主力步兵联队的差距不大,加上守战壕的优势,完全可以和日军在阵地战中硬拼。
可毕竟是面对着号称日本“钢军”的第五师团,宋彪即便是将部队撤到预备队的位置也不敢大意和疏忽,冯.艾斯克少校、科尔尼洛夫少校和他的关系也能算是很不错的,等他们的部队提上第一防线后,宋彪还是一直在防线上,教他们的部队如何有效的使用他所设计的防御工事体系。
另一方面,有马德尼道夫准将的鼎力相助,宋彪想要的物资都能搞到,他要做的就是加紧时间运输,能在第一时间运过来的就加紧运到前线。
到了2月9日,宋彪在蒋家窑防线上已经具备了五十六挺,他自己手里原先有三十七挺机枪,马德尼道夫准将从司令部过来的时候带了六挺马克沁,斯克第二步兵团抽调过来的时候带了十三挺。
哈奇开斯重机枪占1/3,这些机枪的弹药相对较为缺乏,但也够用几天。
出于对蒋家窑防线的重视,柯尔巴斯将军抽调了14个炮兵连和两个步兵连组建成一个野炮团,在沈旦堡到窑坨子一带不断转移射击,目标就是要压制日军第五师团的野炮兵第5联队。
在几天的积极备战后,2月10日上午7点,日军第五师团下属第21步兵旅团终于开始对蒋家窑防线实施强攻,榴弹炮肆意轰炸阵地,前后轰击了七百余发,近乎将整个阵地都炸了一遍,随后才开展地面部队的推进。
因为前面是冯.艾斯克男爵少校和科尔尼洛夫少校在指挥,宋彪没有去凑那个热闹,总体的指挥协调是马德尼道夫准将亲自负责,更没有宋彪的业务。
宋彪就带着十几名弟兄藏身在二道防线的一片高地掩体中,他正好利用这个机会给大家上课,带着赵庭柱、张亚虎、薛长庆、花豹子陈武和胡大林等人用望远镜观察日军的进攻战术布置。
边看边讲解,包括日军士兵的小区域内的突袭、组织,士兵战术动作的必要性,他都逐一和弟兄们讲解一番,算是就地办一个士官速成班。
这一仗对双方来说都是蓄谋已久,打的自然是极端猛烈,第21步兵旅团一上场就是拼尽全力进攻,火炮还在宋彪这边的二线阵地狂轰滥炸,甚至是向着后方的后勤区域和指挥区轰过去,归属马德尼道夫准将指挥的远东野炮团也在第一时间还击。
日俄战争期间的火炮是一个很奇特的问题,双方的75mm\76mm火炮技术大体都来自于法国,俄国m1902式76mm野炮整车重达1100公斤,而日军的31年式75mm速射炮实际上只有570公斤自重,但是前者是榴弹炮,炮弹初速588m/sec,后者连音速都没有超过,要知道二战之后的迫击炮都过了超音速,可以想象31年式速射炮的射程和威力。
由于31年式山炮的轻便机动性在日俄战争早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俄军实际上也从法国购入了一批技术大体一致的m1904式76mm山炮。
至于俄军的m1902式76mm野炮,虽然在口径上只多了1mm,弹道设计和制退原理等等完全不一样,射程、初速、精准、射速、上下射角、转动等等火炮基础性能全面压制日军的31年式速射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