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几轮激烈的竞争之后,凉,金,安,三州之地的最高行政长官,三州之州牧算是被李显给定了下来,至于另外一个属理军队的督尉,李显暂时的就以那梁镇军下骁将代替。
实在是李显在军队中也找不出几个心腹来,而这梁镇怎么说也是位忠心为国的人物,所以,找这梁镇要人为这一州之都尉,那也算是李显间接的在为自己培养一些忠心为自己的军队人物了。
其实,这般说起来,这所谓的州牧,被李显这般把个军政大权一分开后,这州牧也就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州刺史。手上的权利,也就没有了原本那般大了。
只是不管那州刺史手头上能有多大的权利,可是这一州之主,仍然还是出在这满朝堂的这一帮子士大夫家族中。
这一州之主,不是这一家的弟子就是那一家的姻亲,轮着最后,好像李显也只是白忙活了一场,什么也没有得到。
在暗自郁闷与气馁之余,李显亦是想着需要着紧的培养出属于自己的人才来,而这需要人才,在李显的认知当中,那自然是以科举为王道了。
只是这科举,对于这整个天下来说,那都是无用处的。
其一,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科举这个制度,人才都是靠着当朝的名人举荐而来,若想要在这个实行了几千年的制度之上,突然新生出一种制度来,那做为发起人的李显这位大秦国的皇帝,必然是需要受到很严重的抵制的。
其二,自然是士大夫阶层的压力了。
从古至今,不管是哪朝哪代,掌握知识的权利,这都是掌握在这些士大夫阶层的,而平民百姓,想要读书识字,那绝对是空谈。他们根本就不识字,你让这些平头百姓或寒门子弟如何去参加科举,这事又从何说起?
只是士大夫这一个阶层早已是因着这一份优越而变得腐朽不堪,他们的关系盘根错节,他们的势力,早已是根深地固,他们这一整个阶层,霸占着整个天下间所有诸侯国中的统治阶层,试问,这天下间的士大夫们,又如何能让李显这位先行者去创造出科举这种开天之举,而毁了他们那经过几十上百代的先辈用无数心血而筑起的这一道坚固的长城呢?
寒门与士大夫之间就如这一堵坚固的城墙,任何士大夫阶层的人都不允许有寒门子弟爬过这一堵墙的。
而李显的科举制度,则就是要为这些寒门子弟或是平民子弟们架起一座座云梯,好让他们能够顺利的攀爬上这一道道高耸入云的城墙。
李显他要打破这一份枷锁,打破这一份约定成俗的规矩。
武穆元年春元月十二日,大秦国皇帝李显下达了他登基后的第一份圣旨,加封原御史中丞伍尚为安州刺史,加封原御史中丞杨德为金州刺史,加封原御史中丞杨留为凉州刺史,其它一应佐官可任各州刺史自行安排,而至于各州的督尉,李显则是直接一道圣旨发往肃州给了那梁镇,让这老头儿自行挑选合适的人选奔赴各州以赴任。
同一天,李显又发出第三道圣旨昭告天下,言大秦国势汹涌,遂于咸阳城东门外立招贤馆,吩咐诸有司人员,入招贤馆处,以待天下良才。
这一连三道圣旨发出后,李显多少亦算是松了口气,心里头确在谋划着等打退那韩,魏,楚,蜀诸国来犯之敌后,啥子时候再开一场科举来,也意气风发一回学着那唐太宗名言,愿这天下英才尽入吾彀中来。
只是李显显然忘记了科举最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那便是这天下间,还有几个寒门子弟是读过书,识过字的,试问一个连书都是勉强能识得或者只是读过几本的子弟,又如何懂得那治国安邦之策呢?你让他拿什么来协助李显这位皇帝治理这个国家?
一条条昭令发出,而北营中的大军,亦是随在那先峰大将梁镇的身后,一路往那函谷关而去了。
函谷关毕竟还算是天下雄关,更何况此时这雄关还掌握在了大秦国这边,所以,李显前些日子在这北营中所说的御驾亲征之说,此时想来倒也是有些为时过早了。
也因此,最近这两天,除了偶尔收到函谷关与那肃州之地发来的战报看看外,李显几乎都是很闲。
朝堂之间的扯皮,李显也懒得去管,这不,今日李显随身带着数个禁卫虎贲,就一路晃荡着往那东门外的招贤馆而去了。
这招贤馆,说来也算是李显的一个小小的创举了,这也算是李显唯一做的一件实事,李显自然是蛮关心这里的。
此时的咸阳城东门外,真可谓是人山人海,没办法,这是大秦国皇帝颁发下来的圣旨,这是在招那有才能之辈去做那大官的。
平头百姓们看不懂这些没关系,但这并不妨碍于这一帮子百姓们去围观这个热闹不是。
若是这突然之间,蹦出个人来,又被这招贤馆给招了去,做了大官的,那他一旁的乡里乡亲们,三姑六婆们岂不是与有荣焉?
谁家小子敢说自己没个乡里乡亲,没个亲戚朋友的?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吾大秦星分翼轸,地接三蜀。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凉而引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