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七百三十五章 其实不重要(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七百三十五章 其实不重要(上)(1 / 4)

白浪滚翻中,来回穿梭着许多船只。

人命关天哪。

贾昌朝就听到一件事,关于吴育的,吴育在洛阳有功,调回京城,替皇上讲读,赵祯与吴育闲下来谈心,就评论了一些大臣对错,吴育说了一段话。陛下言之要切,是四海之幸。然而知而达于语言,不如察知而行于实事。自古人君,因信谗而致乱,察奸险而致治,一安一危,不出爱憎二字。能明白这个道理群书不足观,不明白虽博览也无益。就是人主也有不可不密者,有不可不明者。语言乃军国大事或者权要,不可不密。若指人姓名,阴言其罪又没有明显证据,不可不明也。若不明,则谗邪得计,忠正难立,曲直莫辨,爱憎遂行。故言偏听生奸,独任成乱,是故圣王之行,如天地日月,坦然明白,进一人使天下皆知其善,黜一人使天下皆晓其恶,则邪险不能陷害,公正可以立身,此百王之要道也。

也就是你是皇上,不能武断地随便对一个大臣下评价,进黜要分明。

赵祯大悦,不过吴育也是一个大嘴巳,听到皇上想要对吴育重用,于是谏官诬蔑吴育一件事,放贷。

郑朗实施青苗法与银行,有一部分就是针对于向贫困百姓发放低息贷款的。

不过改良型的青苗法实施下去后,仍然出现种种弊端,导致郑朗心灰意冷,宁可不放,也不鼓励下面官吏发放低贷。郑朗都是这个想法了,下面官员谁愿意向贫困百姓发放?收回来还好,收不回来谁敢强收?

银行纯是遂利而行的商业工具,更不会向百姓发放。因此有的百姓穷得走投无路时,依然借高贷。于是吴育便向这些百姓发放了一些低息粮贷与钱贷。

用心是好的,谏官却弹劾吴育强行贷民谋息。

不是宋朝官员好到将老百姓当成上帝的地步,但作为宰相,如果也鱼肉百姓,赵祯定是不喜。于是出吴育判延州。

那件事与贾昌朝并没有关系,隐隐地贾昌朝反而认为有文彦博的影子在里面。此时两府大臣,皆缺少资历,王德用有资历是武将,就当作空气了。可是吴育很早就为相,资历略胜文彦博一筹,一旦吴育挤到两府中,对文彦博地位危胁很大。

贾昌朝知道了,是一笑,大家彼此彼此,五十步何必笑一百步。

不过得做做样子,这个表面工作做得越好,政绩就会越突出,才有重新上位的机会。

因此贾昌朝闻听郑朗言后,做了精心布置,派官吏巡逻,又指导百姓万一出事时,及时逃向各个高处,保往自身平安与家人平安。

出事时,前面大决口,后面各村各寨敲锣打鼓,迅速组织百姓撤离,好在上半夜出事的,不过大水突然到来,还会有一些百姓受害。

下面官员正在组织救援工作,尽量地使百姓及时逃离险境。

他的一员心腹道:“贾相公,这场水来得及时啊。”

“胡说,夏雨不断,大名府人口稠密,这次水灾还不知有多少百姓受害,又因雨天密集,难以安置,老夫正愁得头发都要白了。”

“是,是,贾相公才是真正忠君爱民。”

“有的话不能乱说的,不过你派人打探一下,澶州那边有多少百姓遇难了。天灾人祸啊,不但天有奂,人还有祸,这两个宰相作的孽哦,”贾昌朝痛心疾首地叹息。

贾昌朝痛并快乐着。

文彦博与富弼二人几乎一夜急白了头发。

两人几乎同时来到皇宫,向赵祯请罪,要求处罚。

赵祯心情不大好,忽然想到郑朗那段话,无力地摇乎说道:“一事归一事,你们及时组织人手救灾,朝廷失误,不能让百姓受委屈了。”

“喏,”两人退下。

外面的雨还在哗啦啦地下。

幸好是四月,若是五月出事更糟糕,大雨下得使开封诸城诸县都出现严重内涝之灾,京城淹了一大半,那时若出事,富弼与文彦博这一辈子休想抬头。

大雨给救援安置带来难题。

不及那两次决口危害大,可是牵连到三州九县百姓,受害的户数几达六万多户,这么多百姓想要一一安置,会有多大的难度?

而且百姓也不服气。

各个地主不要说了,家产让一场洪水荡之一空,百姓也不高兴,生活渐渐过得好了,就是少地的百姓从棉花移载上也得到一些启发。不但棉花,高梁同样可以移载。因此以前一年两收十分困难,通过移载就将一年两季轻松的实现。正准备收割夏麦时,这是北方最主要的收成,大水来了,什么也没有了。

若是天灾,不能怨怪谁,但多半是人为造成的,以前一些百姓对富弼还有好感,这下子终于好感皆无,怨声载道。

赵忭刚从岭南赶回来,路过澶州上堤岸看了看,看到灾民的惨状,大怒,上书弹劾李仲昌、张怀恩等人,说他们用意乃是急功,想要恩赏,不计败事如何,必须严惩不怠,以正典刑。

书上不报。

上了也没有用,些时文彦博与富弼是首相,为什么李仲昌能通过,就是他们同意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