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九百二十七章 雪(大结局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九百二十七章 雪(大结局三)(2 / 3)

多地方设置了禁牧区。

包括弱水两侧,花了许多钱帛植树,或者种植了大量牧草,又修了许多小型水渠滋润。

树林所在一律不得砍伐,并且种植密密麻麻的棘刺,以防人类进去胡乱砍伐,至于草地,只有少数地区给牧民放牧,其他草地同样禁止牛羊进入,但允许牧民每年分成四到五次,定期进去收割牧草。

这样经济效益会更高,并且等于强迫性的将牧民逼着定居下来。不定居就无法管理。

是互惠互利之举,只是这样一来,朝廷必须投入大量钱帛下去。

因为水土比河湟恶化更激烈,这次投入的钱帛很多,前后三年时间,投入的钱帛达到三千四百多万缗。

还有兴修道路,开办学堂,原先的党项文字放在博物馆了。全部普及汉字。

去年前面收复一处,后面就组织百姓种植冬小麦,但等冬小麦上来,必须到五月份,早错过了植树造林时间。。现在这些工程提前了,百姓要吃要喝要穿要工钱,花费更多。

郑朗做得有些急,但必须让西夏百姓立即看到希望所在。西夏越是稳定。契丹越是犹豫。若是西夏不稳,就是有三百万,契丹还可能会出兵。但这些钱帛逼得官员团团转,还好,有了银行相助,否则战争结束了。还会因为钱帛惹出大乱子。

不过种种举措,到了秋后,西夏渐渐安定下来。

而且那三百万也起了作用。

契丹有远见的人不少,可未必是所有人大公无私的,这一点与宋朝一样。三百万让许多贵族动心,并且契丹内部也有许多事,第一就是清除耶律乙辛势力,正在清算时,拖住了契丹后腿。第二个就是杂粮。虽得到宋朝种子,但需要宋朝派人指导种植。很多人抱着一种想法,契丹军队战斗力强大,所短之处是粮食产量不足,百姓无法保证温饱,经济不足,一旦杂粮大丰收之后,百姓温饱问题解决后,契丹就会将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出来。因此有些人想等上几年……

于是又派使来宋。继续强硬地要求宋朝从西夏退兵。又一面谈这个三百万。

最终双方搭成协议,分四次。分别于六月、九月,来年二月,五月,分别从契丹购买三百七十万缗皮毛,很贵的皮毛。

这个协议,最少使契丹勒索了近三百万缗钱帛。

但让宋朝换回了最宝贵的一年喘息时间。

……

元丰八年。

王韶未死,相反的他弄了一出让宋朝群臣瞠目结舌的事。

先前王韶迁为枢密副使,还是很太平的,但时间长了,士大夫开始虐了。王韶悲愤之下,向郑朗发出请求,让郑朗保荐他参加举良方正科。

举良方正科虽贵,那是提拨后进的,他班列西府副相……

郑朗接到王韶信后,不由大笑,又写了一封信劝王韶,心静自然凉,而且赵顼治下宋朝,几乎达到了巅峰,若没有这个背景,就不容易平灭西夏,。赶上了好时光哪,这才建立丰功伟业,人要贵在知足。

有所得必有所失。

并且将自己的信复制了一遍,又与王韶的信合在一起,递给了赵顼看。

赵顼看后也是哭笑不得,将王韶喊来问:“王公,你何至于与后进争夺制试科名额么?”

经过这一折腾,王韶渐渐看开,又因为多次上战场,身上有积伤,于是提出致仕的请求,不给士大夫抹黑机会,咱功成身退了。返回老家江西养老去了。

另一边郭逵也遭到排挤,学习王韶,随后致仕。

其实对于他们俩人来说,这反而是最好的结局。

不但他们俩,包括高遵裕与李宪,先后遭到士大夫的攻击。只有郑朗没有,非是害怕将郑朗逼得致仕,是不敢,纯粹的不敢。

其实郑朗也想退了,不过西北还有一些事务没有解决,不敢退。

但经过三年时间修生养息,战争所带来的经济压力渐渐解除。并且欠负也所剩无几。一旦欠负解决了,宋朝财政将会变得无比的健康。这一切,似乎给宋朝带来了无限生机。

最大的生机是在西北。

无论河湟,还是西夏,因此大面积的绿化,许多地区从荒芜地带变成了绿野,有的树苗还很幼嫩,但那份勃勃生机却是无比的喜人。

最大的生机,却是百姓。

各种杂粮,以及牧草在推广,再加上朝廷又投了不少钱下去,百姓生活渐渐得以改善。这种改变几乎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毕竟以前西夏好战,以西夏的国力与人口数量,发起了那么多战争发,会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压力。现在不打仗了,种种政策治理得当,马上老百姓生活就得以改善了。如今,西夏百姓未必对宋朝有多忠心,但至少在百姓民心所向上,郑朗不弱于李秉常。而且这个天平。一天天地向宋朝,向郑朗倾斜。

六月,兴庆府带了一行人。

李宪带着一个客人来到兴庆府。

郑朗狐疑地看着这个少年,李宪道:“郑公,请接陛下口谕。”

接口旨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