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多灾多难,却看上去仍象大治之年。
但许多大臣不理解,甚至责怪郑朗,为什么米价涨到了一斗七十多文钱,要知道去年还不满五十文,就是平抑粮价。贵则伤民,贱则伤农。也不能这样玩。
若没有囤积这么多粮食,整个粮食还会有许多积粮,粮价也就不会上涨得那么快。并且再平抑粮价,朝廷以每斗近八十文的从黄河入海口收回来,再加上运输费用管理费用,几达一百文,这是正常的吗?虽说,明年夏收肯定好不起来了,也不需要这么多粮食。郑朗做法,略过了,有些草木皆兵。郑朗很无语,若这样做,明年很有可能郑大侠又来了。
郑侠是不是好人?
还真不能说他是坏人,作风清廉,心痛老百姓。而且王安石变法深度加深,出现很多不好的现象。于是借灾民画了一幅流民图,但郑侠有没有想到为什么王安石要变法,王安石为相继承的是什么样的国家底子,还有,这样的大灾面前,不要说王安石,那一朝一代,都受不了。再看看史上与之规模相等的大旱,夏末伊洛竭而夏亡,成汤乃是贤帝,连续七年大旱,导致河干井枯,赤地千里,民无死所,白骨遍野。汉武帝元鼎二年,关东旱,郡国四十余饥,人相食。王莽建平四年,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唐中和四年,江南大旱,人相食。赵祯明道二年,大旱,人未相食,可死者十二三。这是郑朗亲眼目睹的。再往后,元朝天历元年,连年大旱,饥民相食。崇祯末年,特大小冰河时代,北方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乾隆五十年,十三省受旱,草根树皮,搜拾殆尽,流民载道,饿殍盈野,死者枕藉。光绪三四年时,华北大旱,死者百数十万,赤地千里,人相食。1920,北方大旱,饥民两千万,死者五十万。1929,北方西南大旱,九百四十万人受灾,饿死者两百五十万。1942,中原大旱,仅河南就饿死三百万人。但这一切的一切,还不及十几后后那三年,那才叫惨不忍睹,是几千万人……
然而熙宁大旱,规模远比明道二年干旱严重,王安石能让百姓没有发生大规模起义,没有饿死几百万百姓,没有发生人相食的惨剧,已经算是能打九十分了。郑侠根本不去想,只看到改革中一些不好的情况,还有灾民的惨象,上书画图,生生将王安石弄倒。
他是清廉爱民的好官,可是那种小眼光的清官,并且他上位还是王安石父子一手提拨上来的。王安石也向郑朗提过好几回,但郑朗只说了一句话,介甫,你有什么想法,与此人好好谈一谈。
后来有人说清官贻国,正是指郑侠、范镇、吕诲这样的官员。遇到这样的官员,最好不要用,不用还好,一用不但害国,还会害自己。不知道王安石父子怎么谈的,自此以后,王安石再也不言语。
郑侠是白眼狼还是一个神经病,郑朗不去管,难道自己精心准备之下,郑侠还能弄出一个流民图?
不过不久后,反对争议声少了下去。
去年虽说旱蝗,还落了一些雨。
今年自七月来,整个北方未落几滴雨水,勉强的秋收半成收了上来。否则已经出现特大灾害。
一个月不落雨,很正常,两月三月五月,那就不正常了。有许多地面都出现龟裂现象。
一场灾害到来了。
然而朝廷各个仓库里准备了自古未有过的储粮。居然大家一点儿也不紧张。但下面出现了很不好的情况。对平价粮出现局面轰抢。甚至有的官商勾结,直接将平价粮倒给了商人高价出售。
为了扼制这种丑陋的现象,郑朗这次发了狠心,反正是三次勘磨两次保荐用官制。于是派出许多大吏,以及三千名职官下去查访。所有平价粮,必须按户口供应,不论贫富。每户每天规订得到多少粮食。利用权势多得者一律流放处理,对于官商勾结谋取利润者,商斩杀,官罢去所有官职,终身不得录取。
真斩。
到了元旦来临前,斩杀了三十五名商人,流放的官吏商人达到一百九十八人,罢免的官员达到九十七人。
但那时灾情进一步严重了。
随之一系列的措施落实下去。
到了十月,谁也知道一场大灾降临了。救灾最难的地区乃是陕西,郑朗还知道一件事。因为灾害影响,梁乙埋明年派人以财物招诱环庆熟户。归者甚众,宋朝阻之不绝。
因此第一步就是组织陕西百姓就食。
不可能将粮食一一运进陕西,路费太贵。
而是将百姓组织起来,让他们出来,一部分组织到丹水修道路,就食丹水储粮。不过这个速度很快,年底丹水道就修成了,于是自丹水道将粮食大规模地运向关中。
不仅是今年年底,还有呢,明年一整年,后年上半年。陕西必须储备大批粮食,这个动费也省去了,反正是就食,浪费就浪费吧,老百姓运粮,提供粮食。将粮食运向陕西各处。
其次将百姓组织到京西。京西不用说了,襄州一带本身就可以得到南方的粮食,即便郑蔡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