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八百五十二章 星光(上)(1 / 6)

契机便来了。

九月,西夏不顾宋朝的反对声音,突然出兵庆州,未攻下什么堡砦,但此次出击,却杀害了一千多名庆州百姓,掳掠无数。

疯狂的梁氏。

出兵之前,西夏重臣,也是西夏的名将,让郑朗都有些忌惮的嵬名浪遇再三阻止,梁氏不听,相反,因为嵬名浪遇功高位重,又象元昊一样,渐渐将此人冷遇。

朝廷接到消息后,郑朗放下手中的事务,写了一篇文章,登于报纸上,虽远必诛赋。

汉武帝时,陈汤上书汉武帝说,宜县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应当把砍下的头颅悬于蛮夷居住的地方,让他们知道,敢于侵犯强大汉朝的人,即使再远,也一定要杀死他们。

汉武帝虽穷兵黜武做得略有些过了,可正是因为这句犯大汉者,虽远必诛,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一次次打败了来犯的胡虏。但现在郑朗有点想不明白了,对契丹苟和还能理解,契丹强大,两国开战,对宋朝会产生极大的伤害。

其实就是宋朝与契丹的战绩,也未必是每战必败,也曾多次击败过契丹,契丹于澶渊城下议盟,不是看到宋朝的所谓仁爱,而是主帅射杀,多次受阻,甚至出现多次败局,迫不得己,才与宋朝议和的。

然而现在呢,给了大量岁币,盟和以来,共给了近两千万银帛,实际价值三千多万。然每次契丹来使到来,跃马长街,那怕是契丹与西夏鏖战数年之久,困窘有求我朝之时。使者到来,仍傲气凛然,士大夫望之色沮。为何?

不提了,毕竟与契丹盟约以来,契丹小动作不停,可并没有真正出兵中原,虽花了钱也算是值了。

但西夏呢?

原来仅是一个苟于银夏二州之地的羌奴,侵占盐绥宥灵等数州,这是宋朝最高官员的最高腔调。第一次将灵兴盐绥高调地归于宋朝疆域。并且与我朝交战,胜少败多,庆历数战,击毙了几十万虏敌,若不是国家财政吃紧。又遇罕见的灾害,都能将其灭国。其后狄青一度拿下西夏六州,为何惧之如此?

朝廷为了爱民,不欲生事,允和,并且给其大量岁币与赏赐,没藏叛乱。狄青主动出兵相助,替西夏击败叛贼。不可谓不仁至义尽。但不久,李谅祚入侵。陛下登基为了爱民,再次原谅。但西夏怎么做的?就算有绥州争议。朝廷也答应其交换,不过土门附近几十座小堡的代价罢了。梁氏穷凶极恶,先出兵击杀刘沟堡一千多名宋朝将士,时隔数月。再度入侵庆州。大汉的骨气血性哪里去了?为什么面对一个弱小的不如自己的对手,一再的害怕苟和?难道秦州百姓。庆州百姓与陕西百姓就不是宋朝子民?

我不懂,请诸位告诉我答案。

文章写得极其的煽动。

这便是郑朗的契机所在。

外敌入侵,只要国家不软弱,让百姓失望,利用得当,便是一次凝聚民族团结的机会,更是一次转移内部矛盾的机会。

苟和的仅是最上层的少数人,也许占不到宋朝的人口千分之一数量,不过这群人手中有可能占着宋朝一半以上的权利资源,故显得宋朝以苟和派占据上风,实际不是,宋朝九成以上的百姓至少在外交上是激进的,多数百姓认为国家软弱,生活在屈辱之中。不然也不可能有杨家将的传说流传开来。

郑朗放在朝会上讲,也许将嘴皮子磨破了,也未必能说服三分之二的大臣支持。

至于有些人说国家财政吃紧。

财政不吃紧,也没有多少士大夫想打仗。

不过有了财政吃紧这一条,更给他们苟和理由。

民间却不大管的,郑朗有意煽动,梁氏做得太嚣张了,这些年,自治平时起,西夏就不停地犯边。郑朗文章前面一出来,后面无数士子写文章怦击朝堂。

就算允许他们犯错误,可最少得有一个底限。西夏人根本就没有底限,想打就打,想和就和,国家养了世界上最多的军队,一年军费最高时能达到一亿缗费用,怎么窝囊到这种程度?于其这样,为什么要养那么多军队?就是大理与交趾这样的小国家,也不能活得如此憋闷。

朝堂不知道怎么办?

郑朗一直是激进派,此次做得也不错了,无论与西夏使者会谈绥州,或是在刘沟堡中“顾全大局”的表现,皆无可挑剔。

但此次做得太过份了。

就包括一部分中立的大臣,心中也开始倒戈起来。

当然,不愿意生事的大臣更多,本来国家就是多事之秋,又有赤字拖累,因此希望西北宁静的,不然大战发生,国家必将被拖累下去。

不过下面反对声音波涛汹涌,这些人不敢说话。民间舆论纷纷嚷嚷,朝堂却是安静一片。

赵顼将曾公亮、郑朗、富弼与吕公著、王珪、司马光六名大臣诏入内宫商议。东府二人,西府二人,两制二人,皆是二府两制最高长官。连参知政事都无权参加此次秘密会议。

散后,连下两道诏1 38看書網正式将缓州编制,让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