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九那样,想两面讨好,最后两面都未讨好,统派不服,独派不满。很客观的评价。
郑朗说过后才说第二次改革。
不过文彦博提出来,不管他是什么用心,皆是一件好事。
史上赵顼肯定不懂现在赵顼天天听郑朗讲,还有他用王旦的事说文彦博后,郑朗又进讲,陛下,你那样说不对。王旦非是不进谏,关系那时真宗执政已经堕落,寇准闹都没有成功,况且性格柔弱的王旦。强谏,面对一个不会听的真宗,还有丁谓王钦若等权臣王旦必会失败,离开朝堂。若王旦离开朝堂,国家政治会更坏。正是因为王旦在朝堂平衡着,真宗晚年虽亲近神仙,国家仍没有出现大麻烦。
郑朗说得急,说漏了嘴。说了一句陛下,若换臣在那时,肯定会在失望之下,努力进劝不听后,离开朝堂归隐。
仅凭此条,王旦胜过臣远矣。
前面说完,后面赵顼盯着郑朗。
高滔滔在屏风后呛得咳嗽。
郑朗讪讪道,陛下,莫要想左,先帝也想有做为,只是身体不好,影响了执政能力,那时臣丁忧在身,无奈也。
赵顼不会相信。
但郑朗教赵顼就是这些道理,每次侍讲,他从来不讲经义,讲经义的大臣太多了,不需要他来讲,而是讲这些治国用人看人的道理。
比如改革,是改革,非是革命。
革命是颠覆性的,武则天用了革命二字,杀了几万几十万人,还不叫革命,至少称为不彻底的革命。改革不同,性质比较温和,必须要团结大多数人,特别是权贵。
文彦博提出来,第二波改革就能让文彦博参与,虽对文彦博赵顼也不满,但不能因为自己喜恨用人。文彦博影响力非同小可,若有他参与,第二波改革难度会减轻许多。
听文彦博讲完后,赵顼夸了一句:“文公,所言乃是良言啊。朕回想了一下,去年直接间接用于军费的开支达到九千余万之巨。不整治是不行。”
没有提韩琦之错。
但是上有所喜,下有所投。
接下来赵顼接到许多弹劾书奏。
有好几个原因,第一个韩琦当初的种种做法,确实让许多人心中不满。韩琦贬出朝堂,不满的情绪减轻了。一度郑朗发起改制,居然许多心思不纯的官员想到韩琦好处。
但还有原因,韩琦总掌陕西五路安抚经略使,也就是执掌了陕西五路所有军政财大权。陕西开发成熟,某些方面形成自我供给循环,这不是最可怕的,可怕有乃是军队。
各种军队达到五十万人,若不是郑朗将十六万义勇裁去,军队数量能达到六十多万人。
是文臣,文臣也不行。
想一想郑朗在两广的下场,两广离京城有多遥远,军队又有多少人?正是因为执掌了所有军政财大权,言臣不停地叽叽喳喳。最后逼得赵顼不得不让步,让郑朗领荆湖南路一路军政财大权,对北路的军政财权只有兼管权利,没有直控权利。那是在做什么,大开发,为国家做百年大计。
韩琦无功有错,凭什么执掌陕西五路的军政财权?
有功,顾命之功,这是好听的说法,不好听的说法就是政治投机,小人之为!
第三个原因,一部分大臣不欲多事,这类大臣还不在少数,俺不是投降派,不是苟和派,但国家现在这种地步,不以内治为主,为何在西方生事?一个简单的道理,越软弱越有人欺负,越怕事事情越上门,但就是这个看似简单的道理·似乎自宋朝起,一起糊涂了,最简单的例子,交趾一度很安份·但那个安份乃是南宋与朱棣打出来的安份。不但以后,眼下郑朗讲破了嘴皮子,还有许多士大夫继续想以和为贵,和平发展!
这部分人对韩琦西进也产生了不满。
第四个原因,就是一些有良心有远见的大臣,确实与仁宗中期相比,军队混乱·用度惊人,不治理不行,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
前三类郑朗看也不看,直接让它们存档,看的乃是第四类。
但在陕西,韩琦觉得很冤。自己来陕西做了什么?什么也没做,不过就是筑两个堡城,能用多少兵力与财帛·凭什么对我上纲上线?还有文彦博,你也太恶毒了吧。
这中间皆低估了梁氏的疯狂。
筚篥城成,赵顼赐名为甘谷城。梁乙兄妹恶其控扼要害·使西夏势力不能向南蔓延,于是派了几千名兵士悄悄来到甘谷城下,袭之。杨文广筑好城后离开了,守甘谷城的乃是秦凤都监张守约。
因为城防还没有到位,张守约不守反而出城迎战。夏兵看到宋军出城而战,只有五百名宋军,大喜,兵分两路夹攻。张守约亲自挺身立于阵前,擂鼓助威,宋军强弩劲发·西夏军队真正夏军很少,多用的乃是各族蕃兵。与西夏军队一样,论个体战斗力,有可能一个能当宋军两个。然而却败于军纪。
不但有强弩,还有几门火炮,弩炮齐发·仅是一波攻击,就毙强酋数十人。看到宋军武器的强大,西夏军队再次四下逃窜。只可惜守城的宋军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