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秋收的季节,秋收虽然忙碌,但是不像麦收那么抢,秋高气爽的,大家倒是可以不紧不慢地干活。跨着中秋节呢,秦家早就收拾了一大车的节礼给冯家送去,还有给顾宁的,都托二奶奶一起捎过去的,后来冯家回了节礼,也有顾宁给的,都是些笔墨纸砚以及绸缎之物,非常实用。
秋收的时候,地里谷子光灿灿的,玉米也都成熟,秀瑶又教人收获。
农人们收了玉米之后,夜里剥出来,然后白天再晒干,又全家人齐下手剥下了玉米粒。
事后量了一下,收获的果实足足有谷子的两倍还多。
就算精心护理,一亩地的谷子最好的时候也就收获不到两百斤谷子,可这个番麦,虽然没有特别护理,这几个月下来,竟然有四百来斤。
老农们焉能不喜!
他们奔走相告,都说这东西好,比谷子好,春谷子还好说,那夏谷子可就不怎么实诚,吃起来也没什么嚼头,喂牲口更不当什么的。
可这玉米不一样了,那些没长成的就煮了吃,成熟的就推磨,细面子可以做大饼子,粗一点的可以熬稀饭。
虽然口感没有细面那么好,但是却能果腹,人吃了也有力气,牲口也能吃。
而且那番麦秸也是好东西,可以铡碎了喂牲口,剩下的可以烧火,那些结实的都能用来夹帐子……
看到了好处,众人都纷纷表示来年要多种,自己种子不够的就来秀瑶家借,还有人去问里正,朝廷还发不发种子。
秀瑶想的是以后大家都种,她若是需要粮食,也好跟他们买,所以本村来借种子的,她都借,当然要确保了自己家牲口的粮食,不能到时候自己家不够吃的。
洪知县因为推广番麦效果显著,力度大,受到了省里的表扬。他任期已满,原本要平调的,最后这年因为番麦的时候获得了上司大力赞扬,所以得了升迁的机会,自然是高兴的,也感激秦家。他又在收番麦的时候亲自下乡劝农,巡视了一圈,又到了秦家走了走,让秀瑶陪着吃了一顿饭。这一次,他带了不少礼物来,给足了秦家面子。
楼书办如今已经是县衙红人,洪知县走,他可不走。他对秦家已经不再是之前那样,如今可是恭恭敬敬的,还要教训同来的那些胥吏们,“这可是桃源秦家,以后都要恭恭敬敬的。”
小子们都点头哈腰的,连说要的要的。
之后大家又抓紧时间种麦子,农闲的时候,又要出夫,继续挖水渠。
春种之后那次出夫水渠就已经挖到了桃源村前面,在一段时间,将这段水渠和北边连上,以后就可以通船了。以后除非是大旱灾之年,桃源村也就不会再缺水种庄稼。
有了水,水车就更加方便,除了秀瑶家,另外几户人家也纷纷合伙打造水车,这样就不必再每次都挑水种地,可以省很多力气和时间。
九月里,麦子已经种上,农活基本也没多少,大家又可以清闲一点。
这日,张桂芳喜滋滋地来到秦家,一进门就笑道:“嫂子,今儿我也做了一会儿娇客,快,把你家的好酒端给我喝。”
柳氏放下手里的簸箕,笑着迎上去,“哎呀可了不得了,你这是发了哪门子的风,不喝茶,来要酒喝。”
张桂芳扬了扬手里的帖子,“我这可是喜事。”
柳氏就知道了,这是来给徐振宜提亲了,前段时间她已经和家里人商量了,觉得徐振宜不错,是个好孩子,关键的是秀娴也认识,对他有好感,再去找别人,未必有这样知根知底的好,所以她也同意了的。
她就让张桂芳进屋,又去叫了秦大福回来,三人商量,反正是早就说好的,如今先换庚帖,回去过几天,再来下小定。
因为定亲事宜都是媒人和双方家里操办,根本不需要男女出面,所以徐振宜不在家倒是也没关系。
过了几天,张桂芳领了徐家的人来下小定,定下来年底下大定。
秦家又热闹了一天。
秀娴倒是找了张桂芳要把话说清楚,“婶子,你可要和徐家说好了,以后我也是要常回娘家的,而且最好是过去就分家,公婆由我们养也可以。”
张桂芳就哈哈的笑,“秀娴,你倒是个胆子大的,也不怕人家说你一去了就挑唆着分家。”
柳氏也轻斥秀娴太直白了。
秀娴却道:“我把话说头里啊,免得到时候又这里不对那里不对,大家不愉快就不好了。再说,我感觉分家好,你看现在越来越多人分家了。”
张桂芳笑道:“还不是跟你们家学呢,看着你们分了家日子越来越好,都眼馋呢。”她顿了顿,又道:“你放心吧,人家徐振宜都说了,只要是秀娴你提的要求,都答应。”
秀娴一扬头,“他就不怕我要个金山银山?”
“连人家都了解你的性子了,我们还能不知道,你能要个金山银山?你能开口管人家要该要的就不错了。”
张桂芳和柳氏等人都笑起来,秀娴也不脸红,跟着笑。
张桂芳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