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房门开,却走出来个小童,一口江西口音的官话,脆生生对监院道:“老爷功课了,请监院老爷主持早课吧。////”
陈监院对那道童行了礼。待他起身,身后经师已经提咏仙曲,转队朝三清殿走去。可见这迎师未遂的事已经不是首次,大家都习以为常了。
众道人回到三清殿,经师归位,众道分班序立。陈监院亲自取了鼓槌,三清圣像旁的法鼓上一捶,领韵唱起《澄清韵》:“琳琅振响,十方肃清,河海静默,山岳吞烟。万灵镇伏,招集群仙。天无秽氛,地无妖尘。冥慧洞清,大量玄玄也。”
众道人跟着回向,三诵“大罗三宝天尊”圣号。
又有道人接引唱道:“灵音到处,灭罪消愆;宝号宣时,扶危救难。将当有开坛,演教之偈,仰劳道众,随声应和。”
再便是诵持吊挂,以香供养常清常静天尊。
接着大请启、小请启、八大神咒、玄蕴开经。
然后才开始讽诵三清经文、诸真宝诰。
这一整套早课做下来,足足用了一个时辰。
钱逸群从未做过如此完备的法事,饶是有剑术练体,灵蕴养身,却仍旧有些吃不消。再看其他道人,因为每天都要这么做两回,各个轻松惬意。
等早课结束,众道回丹房换了各自常服,听云板号令列队过堂。
过斋堂一般是要请大师的,不过大师一般是不来的。钱逸群跟着走了一遭,头回过堂,仔细观察前面道人的举止,以免露乖献丑。
好在过堂并没什么太大讲究,不过就是进门时与身边道友打个躬,走到堂主面前再打个躬,像祖师行礼,分列序坐,不得说话出声。若是粥菜不够,只能用筷子在碗内划个圈,表示要添多少,不能有剩。
为了约束纪律,自然有典仪大师手持戒板巡视斋堂。凡是有交头接耳、咀嚼出声、轻慢威仪者,毫不分说便是一板子抽上去。
等斋堂里所有道人都吃完了饭,齐刷刷横放箸筷,确保没人剩饭剩菜,这才列队而出,各自去职事处开始一天的教务。
这时琼花观的大门方才大开,迎接第一批来上香的信众。
钱逸群头天上班,还不知道圜堂在哪里。便找了个老道人,一躬到底,道:“老修行慈悲,弟子新来,敢问本观圜堂在哪里。”
老道人利利索索回了全礼,口称“不敢”,又道:“便在玉皇阁,我领你去。”
钱逸群跟在老道人身后,绕过三清殿便见一处三层楼高的阁子,正门上悬匾,正是:“玉皇阁”三个字。
老道人朝钱逸群一礼,道:“我观静主回乡省亲去了,你自己进去便是。”
钱逸群唱喏回礼,便迈步进去。
玉皇阁楼高三层,已经是扬州城里最高的建筑了。登阁顶可以眺览全城,是文人雅士颇为向往之所。然而从万历年间受赐了《道藏》,这玉皇阁的二、三两层楼便不许外人上去。要想借⑴ ⑶8看書網单交给藏经阁阁主,取了书出来,在玉皇阁里抄阅。
所以这玉皇阁一楼,既是圜堂,也是阅览室。大约三丈长宽,平时以八卦罗列桌椅,若大师升座,领众道打坐守静,便将桌椅收拢一边叠放,用幕布遮蔽,便是圜堂。
阁子里已经有道人在扫灰擦地,见了钱逸群,纷纷行礼。
钱逸群还以为自己来迟了,心道:刚出斋堂我便过来了,怎么他们来得更早?仔细一看,原来这些道人却不曾相见,可知没有去上早课,也没过堂。他取了一块抹布,跟着擦了一会儿灰,方才向身边的道人轻声问道:“敢请教,诸位道长不用早课么?”
“我等才来没几年,哪有这般福气。”那年轻道人系着逍遥巾,呵呵一笑。
钱逸群这才知道,原来早课、过堂还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啊。
那年轻道人又问道:“我俗姓李,道名一清,师兄仙姓?”
钱逸群道:“无名无姓无人品,只取一个‘厚’字罢。”
李一清打个愣,笑道:“厚师兄与这里有缘,玉皇阁本就是建在后土祠原址上的。”
“果然有缘。”钱逸群也跟着笑了,又询问若是借书该注意些什么。
李一清边擦桌椅边道:“只需开出书单,并自己单牌交给阁主就是。所需笔墨纸砚也可以从他那边支领,不过所有墨字纸张都要登记在册,若是不珍惜字纸,轻则跪香,重则摧单。”
钱逸群谢过,细听楼上有走动的动静,又见下面已经打扫得差不多了,一摸腰间单牌,便拾步上楼借书。
踏上最上一阶楼梯,便有一张四方桌挡道。桌上覆盖黄布,一个长须清瘦的道人坐在桌后,看着有四十余岁模样,正展卷阅读,神情专注。
钱逸群立在一旁,等他翻书时方才上前打躬道:“阁主老爷慈悲。”
那道人抬头看了钱逸群一眼,道:“你却面生得很,是新来的?”
“正是。”钱逸群递上单牌,“弟子想支领笔墨纸砚,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