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敬则一头雾水地回去。
过了一段时间,他已明白裴行俭说的一些话。
朝廷调兵去绥州平叛,北方兵力略略空虚。突厥人乘机入侵蔚州,杀刺史李思俭。
张虔勖回兵不及,只好派丰州刺史崔知辨营救。崔知辨兵出丰州,于朝那山(内蒙古固阳东)遇敌,此乃是一员真正的勇将,大破之。可是他遇到两个更厉害的对手,阿史那骨咄录与阿史德元珍用兵之道,不亚于崔知辨。两人知道崔知辨的本领,刻意用少数军队吸引,崔知辨正在率军追击突厥败兵,突厥大军杀到。崔知辨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张虔勖得到消息,已是数天后,又派人确认了一下,消息传到洛阳,到了六月底。
洛阳哗然,包括前面王立本与李崇义两个都督外,突厥人连败了三个唐朝的都督。而且与前面两个都督不一样,崔知辨名震西陲,那是连论钦陵都忌惮的勇将。
因此,有人说是张虔勖故意陷害崔知辨的。
这一说法很有市场,崔知辨也是裴行俭一手提拨上来的重将,程务挺与张虔勖刻意争功抹杀裴行俭的功劳,用此夺得北方的军权后,崔知辨临危调于丰州,与张虔勖关系十分紧张。
但客观来说,当时四周就近,只有崔知辨手中有一战的兵力,论将才,也只有崔知辨最为突出。张虔勖有没有陷害崔知辨的想法无法得知,但这次调遣崔知辨却无可指责。
有人不满,面对事实,也无法弹劾。可是多次失利,已证明张虔勖无法胜利指挥北方将士抗衡突厥了。
说到底,是武则天的用人不当。
张虔勖是将才,不是帅才。若有一个好的统帅,那怕就是程务挺,布置好了,让他冲锋陷阵,他能立下大功。可独当一面,指挥才能不如郭元振、唐休璟,甚至薛讷尽管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都比他更适合担任统帅。或者将他与崔知辨对调一下,有可能崔知辨也比他做得好。
武则天为了掌握军队,对张虔勖与程务挺破格提拨,有人不服,于是想让他们立功,结果导致了北方战局的縻烂。张虔勖不但指挥失误,去年败于突厥后,表现也不好。自那次失败后,大半年张虔勖手中有一支军队,都不敢向突厥人发起一次正面进攻。
一次是失误,两次是失误,三次说不过去了。
对张虔勖的所做所为,没有多少人指责。
皇帝坚硬了一回,主动去西域做缩头乌龟。太后一套套的手段连续不断地使出来,看不见,摸不着,却象一道道稠密的丝网,让人感到心寒。
政局导致世风日下,还有几个大臣做得始终如一呢?
张虔勖就做错了吗?未必。只要太后是最后的胜利者,他就做对了。
皆这样想,武则天是最后的胜利,张虔勖也做错了。在武则天杀害的重将名单里,张虔勖也位列其中。
不管他的品行,他的才能欠缺,因此大臣们开始上书,请求朝廷换将。
这小子在北方不行,得重新换一个人过去。朝廷也不是没人可以调动,至少程务挺过去,会比张虔勖做得更好。让张虔勖继续下去,还不如换刘敬同呢。人家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识,可数仗下来,打得有声有se。
其实北方糜烂还有一个隐形的原因,武则天为了掌控权利,对唐朝与裴行俭政策的破坏,现在唐朝为武则天买单了。
裴行俭几乎是一个完人,从裴行俭手中夺下军权不容易。因此,从裴行俭招降阿史那伏念下手,这一招很巧妙,用势逼迫伏念投降,擒拿温博。按照唐朝以前的政策,温博还有授职,用此安抚温博的余部。伏念更应当升迁,虽犯下了错误,却是在关健时候立下大功,裴行俭这才兵不血刃地平灭叛乱。
可为了否定裴行俭的功劳,强加于程务挺与张虔勖之上,将二人皆杀。
本来朝廷局势大好,阿史那道真前往北方安抚,更是一着妙棋。但伏念冤杀,影响恶劣,没有人再相信道真的话,甚至道真自己不开心,出工不出力。于是整体局势糜烂。
再看丰州,丰州安置的最大一群突厥人是史大奈的族民,可以说是与唐王朝关系很亲密了。然而伏念一死,同为突厥人,史大奈的后裔们同样不服。他们没有公开反叛,但没有对唐王朝支持。
若没有此事,崔知辨在西突厥呆了很久,会调节与突厥人的关系。仅是从丰州就能募得许多胡兵,那么朝那山一战,崔知辨也不会因为手中士兵数量少,而战败牺牲。
没有人敢说。即便朝廷也认识了错误,追封伏念,为时已晚。但仅是追封,更没有人敢追究幕后者的责任。
书上不报。
武则天与李治忽然前去白马寺上香。这未引起多少人注意,夫妻二人还想遍封五岳呢,况且只是城外的白马寺。但他们却将东宫所有妃嫔带上,包括几个小皇子与几个小公主。
白马寺的方丈与主持出来迎接,又将这一行人安排到后面一个禅房里。禅房很安静,四周有许多高大浓密的石榴树。石榴花凋谢了,挂满了一个个红色的黄橙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