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政大臣的人数宜多不宜少,应该多多益善,大家集思广益,共同商讨国家大事,从而定下公论,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出现什么纰漏。不若以朝中的三公九卿都为辅政大臣,遇事不决时,可以举手进行表决,以人数多的一方为最佳公论,不知道可行否?”
不等何皇后开口,何进便反对道:“不行!辅政大臣的人数太多,凡事都举手表决的话,只怕会拖延时间,办事效率低下,,应该挑选出三四个人为辅政大臣,直接对皇后娘娘负责!”
“人数太多,未必就是坏事,大家集思广益,发表不同看法,就是为了避免个人专权的事情出现,我倒是觉得岳将军的提议非常好。”丁宫立刻反驳道。
崔烈也立刻说道:“岳将军的提议确实不错,三公九卿本来就是朝廷重臣,国之栋梁,而且国家大事全部都是由三公九卿进行执行,缺少任何一个人都可能会出现问题,如今正值内忧外患之际,大家更应该齐心合力的为朝廷效力。三公九卿都出成为辅政大臣的话,会提高诸位大人的积极性,我十分赞同。”
其余几个人都位列九卿的人也都纷纷表示赞同,毕竟这样一来,他们也都有辅政的份了,谁也不落下,自然不会反对。
倒是何进、袁隗、袁逢有些怨言,不想弄那么多人。
何皇后见岳彦朝自己使了一个眼色,便朗声说道:“好了,这件事就按照岳将军说的去做吧。从此刻起,皇长子刘辩登基为帝,本宫以太后身份临朝亲政,三公九卿为辅政大臣,凡国家大事,都由三公九卿先进行公决之后,再呈现给本宫,本宫再加盖玉玺,发布圣旨,这样一来,也可以避免出现什么纰漏。如今是非常之时,就应该行非常之事。下面,诸位大臣再讨论一下出兵平定太平道叛乱的事情吧。”
此话一落,一锤定音,何进、袁隗、袁逢也只能干瞪眼。
随后,就四支平叛大军前往何处进行平定叛乱的事情,诸位大臣也进行了一番商讨,而发言权最多的则是岳彦、皇甫嵩、朱儁、卢植四人。
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由左将军岳彦出任平叛大军的统帅,赐假节钺,率领本部人马由京畿出发,北上河内,然后从河内深入太平道造反的腹地冀州,进行平叛。
皇甫嵩、朱儁两支军队则出轩辕关,进入颍川平定叛乱,而卢植则东出虎牢关,平定兖州、青州、徐州等地的叛乱。
随后,岳彦提出兵源不足,临时在河内招募兵勇的事情,也获得何皇后及三公九卿各位辅政大臣的同意。
而粮草、兵器、战甲、车马等战争物品的调拨,则在明天一日内发放到各军,四支平叛大军定在两日后出兵。为了战争需要,众人一致通过暂时不为刘宏发丧的决定,新皇即刻继位,但登基大典暂不办理,一切都等平定了叛乱之后才能实行。
但是之前确立的何皇后垂帘听政,三公九卿为辅政大臣的事情,即刻生效,战争期间,所有在职官员,一律不得请辞,各负其责,每天都要到宣明殿里处理公务,公决过后,由何皇后盖上玉玺再颁下圣旨。
这样一来,大将军何进被排出了辅政大臣的外面,而所有事情都咸决于三公九卿这些个辅政大臣,而众多大臣又都以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太尉杨赐马首是瞻,凡是国家大事商量完毕后,都由杨赐向何皇后进行报告,不知不觉中,杨赐反而成为了首辅。
这样以公卿表决行事决定国家大事的独特方式,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公允的作用,同时这样的辅政方式,也让本来打算告老还乡的杨赐,又找回了当年从政的感觉,反而想在晚年再为朝廷效力一把。
之后,就丁宫和何进在朝堂上大打出手的事情,由岳彦提议,三公九卿进行表决,这件事就这样算了,弄得何进也没有一点脾气。
朝议结束后,岳彦被何皇后留了下来,其余大臣纷纷离去。
何皇后带着一丝狐疑的道:“刚才朝议的时候,你为什么会提议三公九卿进行辅政,而不是你直接辅政呢?”
“皇后娘娘……哦不,应该叫太后娘娘才对。刚才的形势你也看见了,你的哥哥何进一心想独揽大权,他有袁氏相助,我只是一个人,就算提出来了,也未必能够成功。而且我还要去平叛,不在京城,即使有了辅政大臣的身份,又有何用?不如让三公九卿为辅政大臣,既能调集众多大臣的积极性,也可以阻止何进揽权,何乐不为呢?”
“嗯,你说的很对。只要刘辩当上了皇帝,至于谁做辅政大臣,都无所谓,反正我们的目的达到了!”何太后道。
岳彦道:“太后娘娘能这样想,就对了。目前先稳定朝中局势最为重要,三公九卿同时出任辅政大臣,由太后娘娘垂帘听政,不至于大权旁落到何进的手中,这样一来,一旦刘辩长大成人后,收回权力也很容易。如果落到了何进的手中,只怕想收回来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太后娘娘,我后天就要出征了,我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内,太后娘娘凡事都可以依靠太尉杨赐,反倒是应该提防何进和袁氏的动作。”
“嗯,我知道了。只是,你这一走,也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