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王与易寒彼此交底,当然有些东西并没有全盘托出,不同的人有时候能改变一个人的观点,贤王对易寒有一份能力上的信任,在这个基础上也许他会放开手脚。
枢密院立即有了动作,将一份奏折呈状到皇帝那里,内容有二,一是地方驻兵裁军减员,将老弱残兵一并裁退,降低朝廷负担,对地方厢军进行重新编制,增强战斗能力。二是在朝廷兵力削弱的基础,重建镇西军”。
皇帝看了这份奏折,心中暗暗点头,分别单独召见了贤王,宰相丁制,太师刘锄,以及六部尚书,对于枢密院提出裁军减员的建议,他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陈述其中利弊,利者无非是冗兵坐食,战力积弱,非重新改革不可,而弊端却是军力大大削减,国家一旦临危,无兵受命。
当他们陈述弊端,皇帝立即将枢密院重建镇西军的建议提了出来,这一直虎狼之师足可弥补地方军队战力不足的弊端,这个问题一抛出来,诸位重臣的反应明显激动了许多,有人持反对意见,有人却全力赞成。
皇帝见了众人的反应,心里也有底,也不立即做出决定,明日早朝再议。
重建镇西军,这触犯了某些官员的利益,他们当然不愿意,似周置,席慕德,杨思义等人也受到影响,但他们更看重国家的利益多一点。
次日早朝对于是否重建镇西军,文武百官分为反对派与赞成派,双方的陈述自己的理由争的脸红耳赤,贤王并未在场,宰相丁制却保持中立,以周置,席慕德,杨思义为首的赞成派,声势弱于太师刘锄为首的反对派,素来在双方夹缝中保持中立的方安中这一次却在朝堂上当着众多文武百官的面冷冷讽刺刘锄,说这个枢密使由他刘锄兼职算了。
太师刘锄反唇相讥道:“若知院大人觉得自己年事已高,能力不足,本太师倒愿意任劳任怨”。
方安中气的脸色发青,当场就要卸职,宰相丁制忙插话道:“知院大人不必生气,这枢密使一职除了你无人能够胜任,请为国家社稷着想”。
方安中才冷静下来,太师刘锄将矛头对准丁制,表示只要方安中敢卸任,他就敢兼职枢密使一职并立下令状,无法胜任就告老还乡。
丁制并没有搭理他,一句之后保持沉默,六部尚书就是否重建镇西军的问题又争论起来,双方都等着皇上最好做主,然而皇帝并没有立即下决定,此事他日再议,三日之后就是比试的日子,镇西军士兵也有参加,待见了这些士兵的能力再做定夺。
因为裁军减员与重建镇西军也有密切的联系,这件事情最终也没有定下来。
退朝,方安中气冲冲的,没有跟任何人打招呼就离开,他没有想到自己提出这改革建议居然会引起这么多人的反对,自己枢密使一职几乎是白当了。
周置,席慕德,杨思义三人退朝之后就前往相府,三人坐在大厅,身上官服还没换,过了一会才见老宰相换了身便服出来接待。
周置气冲冲的问道:“丁大人,我们不是已经与你说好了吗?为何今日在朝堂之上没有说话,我们势弱,皇上也犹豫不决”。
丁制笑道:“我是赞同此事,但还没有到一锤定音的时候,倘若我掺和此事,对方就要变得法的想着招来破坏,刘锄的手段你又不是不知道,你们也吃过不少亏。”
席慕德问道:“大人,你觉得皇上的意思呢?”
丁制笑道:“易中天也是皇上身边的红人,此事是他提起,又说动了知院大人,你们觉得他没有事前向皇上通过口风吗?”
杨思义道:“不过今日也有可庆的事情,那就是知院大人终于与刘锄翻脸,站在我们这一边了”。
丁制道:“翻脸那倒未必,他忧国忧民,这种大事岂能虚与委蛇,他是不会做半点让步的,无论是谁”。
对于藩王蠢蠢欲动的机密,杨思义却没有说出来,此事只有知院大人,皇上以及自己三方知道,朝中文武并不知晓,就怕泄露出去,人心惶惶,皇上既会在朝堂提起,说明他对此事很看重,这事刘锄就是如何反对也没有用。
当天中午,贤王设宴款待镇西军众将,连退隐的庄庸凡也在邀请之列,在宴上,贤王对这帮将领一番赞赏,同时表示大东国正是需要他们这样忠心报国的将领,这一番话之后斥贬朝中一些臣子碌碌无为,勾心斗角,谋权谋私,言外之音直指刘锄等人,很快这件事情就传到文武百官的耳中,足见贤王一举一动为人所重视关注,这一消息传出,有人欢喜有人愁,他们纷纷揣测贤王到底是什么意思,莫非他打算全力支持重建镇西军,当天下午又传出了知院大人上王府拜访贤王。
皇上说过,这件事情等比武之后再做定夺,眼下五队比武的事情越加引人瞩目,他们纷纷在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其中让人联想的事情颇多,最最重点的就是镇西军是否能从五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夺的胜利,坚定了皇上重建镇西军的信心,敢用百万厢军换这支虎狼之师,其次就是涉及到国家颜面的,西夏与大东国到底谁更胜一筹,第三点就是虎女的娘子军在这各支由男子组成的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