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唯我独裁> 第711章 钢铁的碰撞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11章 钢铁的碰撞(1 / 2)

二战后,德联因为经济困难在海军、空军以及天军三个烧钱的兵种上完全不是中华帝国的对手。但在陆军装备上,德联却不落后于中华帝国,反而在装备规模上远远的超过了中华帝国陆军。

中德两国在战后的陆军发展方向上正好相反。中华帝国陆军继续奉行精兵路线,帝国常备陆军保持200万左右,装备极为精良。而整个华约集团则拥有陆军930余万,装备精良但比中华帝国陆军略低一个档次,成为牵制北约的主要力量。 【】 小说章节更新最快

换句话说,中华帝国陆军担心跟北约的军事冲突中会遭到首轮猛烈攻击,这点中华帝国陆军吸取了二战闪电战的经验教训,中华帝国陆军主力不在接近北约地区部署,而是向后纵深部署,避免遭到北约突然袭击。而在前沿,都是其他华约**队充当炮灰直接面对北约军队。

德联则不同,其陆军总兵力在战后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一倍多。主要因为德联战后经济困难,大批军人解甲归田根本无事可做,反而因为生活不能温饱而成为社会上的恶势力。德联于是采取原苏联在一战后的恢复兵团生产策略,将大部分军队一边生产一边执行战备。 ”“小说章节更新最快

当中华帝国陆军恢复和平战备水平时,德联军队总兵力却增至630万人,整个北约总兵力高达1380万人。

如此庞大的军队,所需要的陆军装备也是惊人的。战后初期北约各国拥有各种坦克战车1.8万辆。由于德联在海军、空军和天军装备上难以在短时间内追赶中华帝国,因此希特勒便大力建设陆军。力图成为世界第一陆军强国。

而坦克作为陆军的重要标志,于是便成为德联重点发展对象。

二战期间。德军的坦克吃尽了联军坦克的苦头。除了技术落后于中华帝国之外,更多的却是生产成本过高导致数量不足所致。苏军的坦克生产成本低。坦克群在后期对德军的冲击巨大。

战后,德国陆军吸取了教训。随着原材料市场的放开,德军生产坦克的成本快速下降。而苏联灭亡,沙俄加入德联,使得德俄两国的坦克技术进行了大融合。性价比高的苏军坦克配上德军坦克的强劲发动机,终于让德联坦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1949年3月,原苏联的t44主战坦克同德国的6号坦克结合起来,成为德联战后第一款主战坦克t50。

t50主战坦克总重39.7吨,炮塔装甲203毫米(仅在炮塔最底部有这个厚度)、车壳99毫米。主要武器为pd9型100毫米线膛炮。2挺12.7毫米重机枪。采用德国六号坦克的v8柴油发动机,最大行程600公里(有副油箱),最大时速55公里。

总体而言,t50主战坦克有其显著的优点,也尤其显著的缺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阵营对其有不同的评价。在中东的几次战争中,阿拉伯军队的坦克遭遇了滑铁卢式的惨败,而其中被波斯帝**、科威特军击毁,击伤。缴获的就不计其数。其实战缺点表现为由于经济吃紧关系,德联片面追求防弹外形,缩小降低车体的大小,造成操作上的不便。弹药库和燃料仓位置的缺少防护。坦克一旦被击中后,生存力差,而且容易爆发“二次效应”(就是传说中的内部爆车。特别危险)。

但最根本的却是德联的坦克火炮缺少先进的火控系统,射击精度一般。填装弹药对坦克手的体力消耗大,而且发动机的质量大大的落后东方华约国家坦克。

不过。由于t50坦克的生产成本极低,希特勒为了短时间内形成北约对华约陆军上的绝对优势,在五六十年代里陆续生产了高达4万辆。期间t50坦克不断进行改进,衍生了一百多个型号版本,适应不同地形的战争。由于t50坦克的数量庞大,虽然德军在日后的中东战场上失利,但在非洲战场上却大显神威,成为非洲国家亲睐的高性价比坦克。

在德联陆军推出t50主战坦克的同时,中华帝国针对德联坦克部队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开始了有针对性的坦克计划。

首先,中华帝国集中力量大批生产m36虎王重型坦克、m28a3猎豹中型坦克和m35猎犬轻型坦克,并在此基础上改进提高研制出综合性能突出的m43主战坦克,作为中华帝国陆军五十年代的主战坦克。

m43坦克使用120毫米火炮,相比较t50坦克使用的100毫米火炮而言,仅从火炮口径来比较,m43处于优势。且中华帝国在电子设备研发和制造上面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使得m43坦克的火控系统先进,射击精度高,炮弹自动装填节省炮手体力。从m43只有两个乘员来看,就比需要4个乘员的t50智能化高得多了。

不过,尽管m43坦克在性能上领先t50,但从五十年代的整体战略态势来看,实力的悬殊关键在于坦克的数量上,中华帝国仅仅生产了1.45万辆m43坦克,跟4万辆的t50坦克差了三倍有余。双方都同属二代坦克范畴,m43性能的领先同样造价高昂,这点德联的廉价t50坦克最终以数量绝对优势处于领先地位。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