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段天贵看来,大城镇计划是一个一举两得的计划。
众所周知,一座城市想要成为一座城市的模样,首当其冲的就是拥有足够多的人口,只要是能够把农民全都集中在城镇之中,城镇本身就已经向着城市化推进了一大步。
与此同时,因为人口的聚集本身,是要集中不知道多少个地方的村庄之中的人,人一旦离开了,农田自然而然的也就不能说还在农民的手里。
最简单的一点先决条件就在于,一旦农民离着自己的农田太远,耕种起来也就十分不方便了。
比如说,原来吃了早上饭不出半小时就能到自己农田里,现如今单单是在路上就要走大半天,到了地方还没挥两下锄头,就该回城了,这农田还怎么种?
到了这个时候,想要农民继续保留自己的农田,农民也不愿意。
那么,下一步的问题又来了,怎么让农民心甘情愿的离开自己的农田?
在最初,当段恬还在惆怅这个问题的时候,一个商人走进了段天贵的视野。
这个商人,是南城本地著名的建造商,城区之中的很多建筑,都是出自这个商人之手。
也或许是命中注定的变革,当段天贵把自己的计划向这个商人和盘托出之后,商人敏锐的察觉到了其中的生财之道,果断同意,他愿意帮助城主大人踢开第一脚。
这第一脚,就是一大片新式的住宅。
段天贵没有花一个银元,首先就看到南城城区之中多出来这样的一大片住宅。
然后,段天贵就开始一步步的颁布自己的法令,要求周边的农民搬到城里来住,搬进这片新住宅。
这种搬,当然是有条件的,农民们可以自己掏钱购买新住宅,也可以用原来的住宅置换。
当然,农民们原来的住宅不值几个钱,差价还是要补齐的。
那个时候,南城的房价并不算贵,所以很多农民想到自己花很少一部分钱,就能住进新房子,都感觉很划算,而且还可以改变命运,等到自己上了年纪,可以告诉后代子孙,是他在有生之年把他们家从农民变成了城里人。
于是乎,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新住宅区里全都住满了人。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惠民政策,第一批进城的农民损失都不大,大家的脸上也都有笑容。
笑过了,大家也就发现,家里原来的农田离家太远,耕作不方便,很多人也就选择了将农田出售。
接盘农田的不是别人,正是房屋建造商。
甩掉了农田的负担,农民们再一次的露出笑脸,感觉新生活开始了。
只是,农民们却不知道,笑得最开心的其实还是城主大人和建造商,也就是那位和城主大人合作的商人。
农民们根本就没注意到,这一次的搬迁,让他们丢掉了祖宅,差点没把一生的积蓄全部掏空,尽管后来卖田多少又赚了一些,但是他们赚到手的这些钱,其实本来就在他们自己的口袋里。
经过这一番折腾之后,城镇大人和商人非但没赔钱,扣掉最初建造住宅的花费,钱财上略有盈余,还捞到了大片大片的土地。
这个过程,貌似皆大欢喜,谁都没吃亏,然而作为第一批入城的农民,城区的新居民给其他没进城的农民做了一个榜样,没等着城主大人发布新命令,就有大批大批的农民吵着嚷着要进城做一个城里人。
第二批住宅顺理成章的建成了,房价不动声色的略有抬升。
然后,又一批农民喜笑颜开了,赚到了更多的钱还又拿到了新农田的商人一样开心起来。
这个循环,在段天贵管理南城的初期,持续了好几批的农民,而南城的房价,也在不动声色之间,以最初的价格为基数,翻了两番。
到了这个时候,进了城的农民们渐渐意识到,不再种地的他们生活不再容易,而没有进城的农民也开始怀疑自己口袋里的积蓄是不是能够在城里买得起房子。
于是乎,依旧是十分顺理成章的,,段天贵发布了贷款的策略,如果你想要在城里买房子,如果你的钱不够,没关系,城主府贷给你,只要你按照一定的利息逐月制服欠款就没问题。
这个策略,造就了南城第二拨进城热,更多的农民蜂拥进了城市之中,而城主府里面关于农民贷款的记录也开始堆积如山起来。
也有人怀疑,城主府得要多有钱,才能把钱贷出去那么多。
其实这根本就不是问题,因为城主府自始至终都没往外掏一个银元,所谓从城主府贷出去的钱,按照规定,都是直接转给建造商的,这个钱只是在账面上走一走,根本不需要真正的银钱往来。
段天贵的城主府发了,建造商也跟着发了。
尤其是在大面积的农田全都集中起来之后,建造商一批一批的又把手中的农田出售给其他的大地主,换取了更多的现金流。
转眼数十年过去,南城辖区内几乎所有的村庄都已经搬空,所有的民众全都完成了从农民到城里人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