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其凉,秋雨迷蒙,晋地到处是一片金黄、橙黄、火红的胜景山色,可是身披行军蓑衣的征夫们却急着赶路、无暇去欣赏这些山川溪流的秀美景象。
李牧麾军南征,引军穿行在林木茂密的群山万壑中。战马萧萧、骥骝奋蹄,兵戈如林、战车碌碌,先秦战国时代北方最强大的武装力量就要又一次小试牛刀了。
我们有必要来对比一下彼时秦军和赵国军队的异同点,也就能找到并知晓秦军为何会一再败在赵国李牧军手下问题的答案。
首先,两国军队基本上都是编组为左中右三军,一般还会留有预备队、督战队。两国军中也都有车兵、轻重步兵、弩兵、骑兵等不同的军种。但是秦军作战主力是轻车兵和重甲部队,而赵国的作战主力是骑兵和轻甲兵。秦军使用青铜锻造的矛戈,而赵国军队除了青铜兵刃、已经开始大量使用铁质武器(赵国邯郸城附近的磁安就盛产铁矿),可是很难比较到底是青铜还是铁质武器更好一些。
青铜不易锈蚀、硬度绝对不输于铁器,其韧性也很好,所以秦国对于关东诸国涌现的更加锋利的铁质武器大量装备的局面,并不十分感冒。秦军固然也可以装备铁质兵刃,可是当时华夏最好的铁矿基本上都控制在燕国、赵国、楚国、吴越地区,秦国仅靠南方巴蜀一带贫乏的铜矿,连青铜都难以自给,限于资源条件也就无法去大量使用铁器。
还有先秦时代冶金技术不成熟、我国古代的铁矿品位较低,炼制硬度以及韧性好的铁器很不容易,还有个各国严格保密的技术问题。所以,秦国的铁质兵器、农具基本上都靠进口、自己也使用陨铁炼制一些铁器,但出产太少而不利于大量装备部队,秦军就一直坚持使用青铜兵刃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至于有人说秦国开创了铁器时代,根本不值一驳。
其次,秦军很有古代罗马兵团的特色,也就是同样高度重视盾牌和铠甲等士兵防护能力,只是没有使用罗马兵团那样的沉重金属投枪。秦盾有许多是笨重的青铜盾牌,秦甲往往使用几层皮革做成厚重的甲片,士兵的头盔也是如此,应当说秦军在单兵防护能力上远远胜于身着轻甲的赵国士兵,其战斗力强劲,缺点是运动迟缓,行军速度往往会受到拖累。秦军重甲部队的核心一般就是指挥中枢所在地。
秦军的骑兵在战斗序列中属于配角,远在农业文明和游牧部落边缘交界处的秦国并不缺少马匹,可是因为骑兵往往抵御不过关东诸国密如飞蝗的箭雨,秦军的骑兵就成了非主力的机动部队。
秦军最具杀伤力兵种的还是轻车兵和弓弩部队,其战法往往是弓弩部队先对敌阵来上几轮攒射,然后使用革车、配合轻甲兵去冲锋陷阵,然后重装部队再楔入敌阵近距离格杀,骑兵负责从两翼包抄及追赶逃敌。秦军的弓弩军自成编制,除了长弓还装备了大量连弩甚至威力巨大的弩车,秦军弓弩军的野战杀伤力以及攻击距离雄冠华夏诸国。
除了这些军种之外,秦军还有一批专事阵前冲锋、不戴盔甲,彰显武威的科头军,科头军阵前猛若虎狼、不加任何防护地血肉相搏、勇武有加,但伤亡概率极高,阵前可谓九死一生,待遇虽高也不容易招募。
而赵国的军团编成则更加强调速度,他们是以骑兵和轻车兵为主要作战力量,士兵的铠甲等逊色于秦军并且非常注重对于城池、关隘的作战工事建设,其战法以野战突击、袭击,城池要隘防御为主。
赵国兵马扬长避短,战法正好与秦军相克,所以秦军对敌机动灵活的赵国军队往往力不从心、有劲使不出来。另外,秦赵两国当时主要是争夺晋地山川,那里复杂的山地地形也限制了秦军重甲、车兵甚至弓弩部队的使用。
战国时代,古代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军团就数赵国军队和秦国武装了,其他诸国基本上是坐壁上观或在两国之间左右摇摆不定。秦赵双雄并立且势不两立,只要两国发生战争就一定是恶战,每次双方都打得头破血流、伤亡惨重。秦国视赵国为势力东扩的拦路猛虎,赵国视秦国为觊觎中原的西北恶狼,彼此都是必欲除之而后快的心腹大患。一旦赵国倒下了,天下也就尽皆归属大秦了。而一旦秦国倒下了,赵国就能统领华夏九州。
秦赵两国几乎上演了先秦历史上所有规模最为宏大的战争,而且一打就是相互倾国厮杀、战况惨烈无比。秦国为消灭赵国、用尽了手段,包括派遣刺客严重杀伤了赵国著名将领李牧(断其右小臂),可到最后都未能凭借自己的力量独自灭亡赵国,还是依靠搬来了羌戎国盟军,乘隙偷袭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才迫使赵国投降的。
如今陕西与河北都成了共和国的兄弟省份,再也不用重复两千多年前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宿怨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时至如今,版图上的五十五个民族已经和衷与共、凝聚成团,只剩下台湾高山族等待解放或和平统一了。另外,据说我们的祖国又要增加一个新民族即葡语族,也就是澳门地区的一个混血种族,人数约有数千人,也不知能否获得批准?还有东北的俄罗斯、日本混血人群呢,是否也该升格为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