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秦帝国风云> 第122章 币制改革和货币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2章 币制改革和货币战...(2 / 3)

率标准征收。对于农民精心耕种土地、超过平均产量而增加的谷物,也享受较低的赋税。这些措施,使得赵国的农耕生产和国民人口繁育,都出现了可喜的景象。

建信君领导的王国政府还出台并采纳了一系列鼓励商业流通和促进手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行动。可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了眼前--这就是货币问题。

除了贵金属金银,中国古代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基础货币,起初是海贝、铜贝,后来晋国主要使用铜质布币(形同劳动工具铲子),又分为平首布、空首布、尖足布、平足布等等,齐国、燕国主要使用刀型币(分为尖首刀、平首刀),楚国使用蚁鼻钱,魏国主要使用圜钱,而秦国使用布币和圆形的一两钱、半两钱,钱面铸刻有计量文字或铸造地名或者是生产年号。战国时期战乱不止,各国币制也

经常变革。如今这些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只要不是伪造的,每一枚都价值不菲,尤其是文字精美的。与今日不同,战国时期,很多国家是允许民间铸钱的,当然主要是各国王侯、宠臣专享。

战国时期,许多贫穷的老百姓固然也可以铸造铜钱,并不犯禁,问题是你会不会铸造?铜矿是国家专营,私人铸钱用的铜从何而来?

一国货币的价值如何,是由钱币本身的金属含量、纯度决定的。早期,中国有一种铜制磬币,长达半米以上,重达十几公斤,这个属于是特异,因为行脚的商人是扛不动几枚的!国家财政窘迫的时候,铸造钱币时就可能缺斤少两,铜钱越来越小。笔者收藏了十几枚经鉴定是真的“大清道光通宝”,越来越小巧,形象地反映了清代道光年间财政日益困窘的局面。唐代末期还有一种榆笳钱,人吹上口气,钱就能飘起来,可见惜铜如金到了何种程度!

历代的币制改革酿成大祸的也不少,据说汉代的王莽就是因为币制改革失败、激起民怨而下台的,蒋介石也是。其实,早在王莽进行币制改革之前,汉代五铢钱就已经成了过街老鼠-----那时候通货膨胀严重,货币贬值还不如铜价,许多民众都拿矬子将经手的铜钱锉下一些铜粉,后来干脆用剪子将铜钱减下一块来。我们能看到,很多原本外圆内方的五铢铜钱,被剪切得只剩下中间的方孔边缘,还残留着一点铜。

所以,春秋战国时期拥有铜矿资源的诸侯国,就具备了天然的优势,如楚国有储量巨大的大冶铜矿。秦国在巴蜀一带也有一些铜矿,但只要还是从楚国进口铜。北方国家铜矿少,但是有铁矿,但这个需要买卖换成铜再来铸钱,因为铜的稳定性、耐腐蚀性较当时品质不佳的铸铁要好得多。铁主要是用来打造兵器、农具,受当时的冶炼技术限制,其产量也十分稀少。

赵国当时使用的主要货币是布币和刀币。战争时期为了弥补军费不足,诸国都发狠一样铸造货币,等到战争一平息,恶果立即就凸显了出来-----那就是货币太多了!

货币泛滥的结果是物价飞涨、币值急剧贬值,致使商业交易无法进行。

官府在战后企图回收货币,将它们重新熔炼成生活用铜器或搀上铅、锌、锡、镍制成青铜兵器,以此遏制通货膨胀的局面,于是更加严重的问题就接踵而至。

首先是官府难以有效监督、控制民间私铸行为。其次,一国若想成功回收货币,等价物如何来支付给国人?此种货币要作废了,那种货币要减产了,币值飘忽不定,人心浮动、更加混乱。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货币改版,以新钱代替旧钱。对于老百姓来说钱财本来就不多,影响虽大但也能应付,问题的关键是会给手中原来货币存量较多的富人(贵族)带来损失,影响政治稳定。再次,货币的过度贬值,背离了它作为“贵金属”的本来价值。比如赵国货币泛滥、币值暴贬,民众急忙脱手,秦国、燕国、齐国、魏国的商人就会觉得有利可图,反而通过商业流通(商品价格暴涨)大量吃进赵国的铜钱,然后将它重新熔炼成本国或他国货币,或者作为原铜出售给官府牟利。其结果就会造成赵国铜资源的大量流失,从而严重威胁国家的经济安全。

赵国目前就又一次面临如此尴尬的严重通货膨胀局面,在这个方面赵国是有过教训的。

当年,三晋(赵魏韩)在与秦国的战争中失利以后,尤其是魏国宁新中(安阳)沦陷,那里是前晋国的货币铸造中心,秦国立即利用安阳的铸造设施,疯狂生产了数千万枚历史上著名的秦仿“安阳布”,指使人携带、使用这些货币,拼命购买赵魏韩三国的粮食、手工业等产品甚至用来收购金银,榨取经济资源,严重扰乱了三国的金融秩序。最终,逼得三国不得不进行货币改革,也就是从那时候起,赵国主要改为使用类似齐国的刀型币。

“齐大刀”长度能达到20多厘米,“小刀”也有10几厘米,分量有些重、形制也不便于携带,不是有利于商业流通的上佳货币。早期的秦国半两、一两钱其实是块铜饼,也不便于流通。魏国“以釿”为币制单位,发行了“梁二釿”、“梁一釿”、“梁半釿”(国都大梁)平首、平肩或圆肩、圆裆、方足,或有郭或无郭,两足间袴裆呈拱桥状的桥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