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刘澜便猛抽一鞭战马,向吕县县令府而去,沿街两旁的摄山营将士齐齐单膝跪地,高呼恭迎将军。
毕竟刘澜这个征西将军不伦不类,甚至可以说是曹操对刘澜的一次羞辱,虽然刘澜接了下来,但并不意味他甘心接受,所以从上至下往往都会隐去征西二字。
一路来到县令府,郑小同已经准备好了酒席,说实话,当初祖父被袁绍征辟,在前往冀州之前,他被祖父叫来,就天下局势进行了一次长谈,其实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天下各诸侯的形式还未明,并不好说谁能笑到最后,但因为在徐州刘澜对郑玄不错,礼遇厚待再加上其执弟子礼,所以郑玄对刘澜比起其他诸侯更为欣赏。
当然他也知道刘澜身上有很多毛病,可在用人这一点上,他要比自己所了解的那些诸侯都更有眼光与魄力,不说谁能笑到最后,但如果孙子未来要出仕的话,那么留在刘澜身边肯定要比前往冀州更合适,所以他这才在临行前往冀州前将孙子带到了刘澜身边。
郑玄较开明,如果孙子不愿意的话,他当然不会将其带到秣陵,而郑小同虽然年纪轻轻,但比起袁绍他同样和祖父一样也不看好他,虽然他的势力庞大,更是举世公族袁家子孙,可他比较是世家子弟出身,所以在这样的乱世中想要崭露头角容易,可因为缺少足够军事才能可能会让他一败涂地,当然这只是他的判断,并非他当真就可以预料到几年之后的事情,既然是判断,那自然就会这般认定。
而选择刘澜,首先在武事上,他绝对要比当世其他诸侯更有军事才干,而如果只这一点,也不足以让他看重,关键还在与他的用人,各司其职,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看上去他几乎没有任何弱点,虽然现在各方面的实力都无法与袁绍比拟,但假以时日刘澜一定能成为关东诸侯翘楚。
他看好未来的刘澜,所以他随祖父来到了秣陵,见到了刘澜,陪同祖父他听到了刘澜对于未来的构想,那宏伟的蓝图,原本他以为是他帐下那些谋士给他规划,但这一切却都是他的一个设想,而谋士们只是将他的构想完善。
但任何尽善尽美的设想,都不一定会一帆风顺,可刘澜这一年来一直在为这个终极目标奋斗,哪怕因为三次徐州之战将他的计划破坏,打乱了所有的步骤,但他并没有气馁,从刚才见到他的那一刻他就相信着自己的判断。
袁绍和曹操也许能胜一时,但是最后一定还是刘澜获胜。
曾经祖父对黄巾之乱一事询考校过他,而他的回答让祖父并不满意,甚至觉得他完全是在说些孩童之语,为此他把当年初见刘澜时自己对刘澜考校时他的回答说出,郑小同听到刘澜对黄巾之乱的看法后惊为天人。
黄巾军虽然声势浩大,但是他们败的如此快,并不是他们突然一下子就失去了原有的战斗力,也不是因为张角之死军心浮动,原因就在于黄巾军虽然与以往的农民起义军不同,带有宗教色彩,但他们却与以往的叛军一样,败在了没有规划没有制度上面。
这一点当年的灵帝甚至是那些庙堂之上的三公们看得都清楚,所以才会解除了党锢,为什么因为害怕黄巾军一旦有世家暗中帮助,那就真会推翻大汉王朝了,因为世家可以帮助黄巾军进行规划,完善制度。
党锢一除,世家勠力同心构筑坞堡御敌,没有规划更缺少制度的黄巾军就像是一盘散沙,一遇挫折势必一溃千里,这也是为何黄巾之乱最终失败的原因,就算没有皇甫嵩没有卢植朱儁,黄巾之乱最多也就多坚持起来,迟早还是会覆没。
但现在的情况之下,刘澜有规划,可是他的所有部署都被曹操袁绍袁术给打乱了,反过来看呢,这三人自然也会有自己的规划,就更不要说他们完善的制度了,所有这一战到现在这个局面,他还真说不好谁能笑到最后了。
但他并没有后悔,依然看好刘澜,也许这就是一份信任吧,因为刘澜并没有放弃,如果这个时候刘澜都没有信心,可能他也会怀疑自己真的选错了人,但刘澜还在坚持,就说明还有一线希望,不管有多渺茫,终归是希望,也许只要坚持一下,机会就出现了。
关羽击败文丑,或者刘澜击败高览,只要其中一方能够大获全胜,徐州的战局就能被扭转,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够留下来,但结果却被要求明日一早就要离开,他啊不甘心,他想见证这样的辉煌时刻,一旦击溃曹操和袁绍,那么整个关东整个天下未来都将属于刘澜,他想做见证人,亲眼目睹这一刻。
可是,他失去了这样的机会,也许是他太乐观了,或者是刘澜太悲观了,他不管说什么,都无法让刘澜改变主意。
郑小同喝了一口闷酒,看向刘澜,心中叹息一声,再喝一口樽中酒,可就在他再次看向刘澜的一刻,厅外却突然传来声响,随后就看到许褚带着一名小卒进来,将他带到刘澜面前,在其耳边耳语片刻。
“去而复返?”刘澜冷冷的问道。
之前耳语的兵卒十分肯定的说:“是的主公,原本都已经向徐州城开拔了,可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又反了回来。”
“和夏侯惇和高览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