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他的命> 第5章 背上书包上学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章 背上书包上学堂(1 / 1)

莫文的学名没有什么特殊含义。只因父母都识字不多,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好好读书,多认些字。

六岁那年,莫文走进了学校,开始了“a、o、e”的征程。

这些年,莫文似乎只用等待岁月为自己增长年龄,没有烦恼,没有忧愁,只是,不少时候饿得慌。

故乡原本盛产水稻。可一年到头,家中却吃不上几顿干饭。家家户户收完稻子,晒干后的谷子用麻袋一袋袋装好,选出若干袋挑去公社粮站用以上缴农业税。一来农民们诚恳,二来粮站工作人员会严格把关,因此上缴的谷子绝对是上等。后来事情终于有了进步,大人们不必肩挑背驮,而是由公社租赁拖拉机下村挨家挨户收粮。机械取代了苦力,父辈好歹可以松口气。

每当拖拉机打家门前的马路(父辈口中这么称呼)经过,一群男孩子必然跑在拖拉机后头撵,口中高唱:“拖拉机,四个脚(四川方言念‘jio’,二声。这个拼音并不存在),爸爸妈妈在工作(zuo,四川方言念二声)。星期天,来接我,接我回家吃苹果。苹果香,苹果甜,我和爸爸妈妈过新年。”

莫文当然也混迹其中。拖拉机跑,他跟着跑;拖拉机停,他跟着停。跑跑停停之间,这首《拖拉机》竟成了莫文迄今仍能清晰回忆起来的“童谣”。这首“童谣”,究竟怎么流传给了他,始终是未解之谜。

“童谣”是有些意思的!更有意思的是,当年那群高唱“童谣”的孩子十分贪玩,极有可能在放学的路上跑进公社粮站玩耍。他们望着粮仓里堆积着的谷子,又极有可能发生“这些谷子多半是我家的!”、“我看是我家的,我认得!”的争吵。过了几年,农业税终于全面免除,孩子们再不用争吵了。

当年,谷子已被收走,根本不再是“你家的”、“我家的”了。这个道理,莫文比伙伴们更先懂得,所以还是提起书包回家喝稀饭罢!喝来喝去,就像“童谣”里唱的,快过年了!

孩子们开始倒计时,盼着,等着。毕竟新年一到,父母总会想方设法弄出些好吃的出来。

好不容易盼来的过年,苹果见不着倒还罢了,却又偏偏晃眼就过了。孩子们又将沦陷到“喝稀饭”的日子中去。

家里看来是指望不上了,莫文和同伴不约而同将目光投向野外。在那里,故乡的小河山坡,故乡的田埂河堤,都将成为他们的食库。

过完新年,莫文和大伙儿挎起黄布书包,走过河堤,走过田埂,向着教室走去。教室既不远也不近,这段不远不近的距离上镶嵌着的那一段段乡间小道,首先让他看到了槐树开花。

槐树花,洁白,倘若逢了春雨洗涤,更能透出一种圣洁。莫文折下一枝花,剔出花蕊,放入口中,咀嚼着故乡的清芬与香甜,走在上学的途中。槐树花当然不可能是食物,但却成为故乡的野外留在他童年的舌尖上的最初的回想。

经过几轮春日煦阳,槐树花开始凋谢,极其迅速。接下来,莫文将品尝到故乡野外赐予的一种“水果”,当然是桑葚。

早晨,莫文喝下两碗稀饭赶去学校,在教室里熬完四节课终于放午学,肚子也就早已“咕咕”直叫。走在回家路上,满树满树的桑葚便向他召唤。莫文专挑大而黑的果实狼吞虎咽。一路走,一路吃,当真渐渐填充了饥饿的腹肚。

“槐树花”、“桑葚”只能是“生于野食于野”,上不了饭桌。不妨再把眼睁大一点,将脑子转活一点,田埂上那么多的“蚂蚁菜”不是正等着发掘么?!

“蚂蚁菜”可以上饭桌。加点油盐,炒出一盘,喝一口稀饭,吃一筷“野菜”,父母都跟着享用。

享受着“蚂蚁菜”,也不可忘了“折耳根”。提着竹篮,拿起镰刀,到河边去寻找。不用费力,过不多时可得大半篮儿。提回家去,洗净,用盐巴一拌便成美食。一时吃不完,放在太阳下晒干,收好等到夏天来,泡水喝。

不知道是不是吃过这些“野食”的缘故,从幼儿园到小学,莫文的成绩一直不错。

他很乖,很听老师的话,只是有个坏毛病,写字的姿势不对,本子总是歪着放,字却写得端正好看。若是将本子放正,字反而写得歪歪斜斜,为此挨过不少打,却始终没能改过来。

没有烦恼、没有忧愁的日子,总快。莫文念完小学,长到了十三岁。年龄长了,个子却长得极慢,而且极瘦。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