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帝国重器> 第275章 瓜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5章 瓜分(1 / 4)

“违约?”

蔡杰明目瞪口呆的看着一脸沮丧的张鲁,气急败坏的喊道:“张先生,你之前不是说万无一失的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

“我怎么知道还有违约这一手,王宏伟他堂堂常务副省长不讲道理,谁能抗的动!”张鲁崩溃的抓着自己的头发,气恼的闷声道:“别说我们这些外来户,就是渤海省自己的轻工和供销体系,现在都要被大清洗一遍不可。王文胜已经在看守所了,轻工厅厅长呼兰轩停职,盛京轻工局的徐局长被纪委带走,铁西基层法院的执行庭被人一锅端了。供销系统的清洗就更严重了,纺织品相关的单位,几乎百分之六十的领导干部都自身难保……”

“你们、你们大陆真是……”

蔡杰明咽了口唾沫,这才记起来自己不是在美国,不是在日本,也不是在宝岛,而是在大陆。和其他国家或者宝岛比起来,如今的大陆对基层和社会的控制无疑要高几个级别,尤其是城市化率高、统治基础好的东北,官方能够做到很多在他看来不可思议的事情。

说实话,若非这次是纺织品的物价改革,本来就是要推进商品市场化的程度,否则光是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就够张鲁这个倒爷团队喝上一壶的了。

好在是一切以市场说话,王宏伟不好搞计划经济指令调拨那一套,多少要尊重一下签署的合同。但事实证明,人家能做到常务副省长的位置,岂是浪得虚名?有能力的人,在什么体制下都能比其他人更加适应。

这不是,哪怕没有了指令调拨的手段,用市场手段也未必就怕了这些倒爷。有合同怎么了?市场经济一样允许、不,市场经济下合同违约也是常见现象嘛!

违约本身,不也是市场调控的体现?可以想见,张鲁那一千万美元自以为能掌控的货源,接下来肯定会迎来一个违约的高潮阶段。

这帮倒爷们,说他们是商人根本就是侮辱了商人这个词,不过是一群权贵的寄生虫罢了。平常做生意手段糙的要命,但偏偏自己还不觉得,反而自我感觉是“纵横商海”的社会精英了。自以为是的制定一个计划,然后就幻想着一切按照他们的计划行事。

本质上,不过是和二战时期的日本大本营参谋一个、不,应该说还没有昭和参谋们能力强呢。只不过一厢情愿和狂妄自大的思路,倒是一脉相承。

别说他们根本没想过政府会违约的可能,或许在他们的脑袋里,根本就没有违约的这个概念!往日里他们做生意,自己不按照合同,谁敢向他们索赔?而他们的交易对手,哪个又敢违他们的约?

就跟2007年春晚周炜说的那个相声似的,《我惯着你》!这帮人就是被社会上这些“****”给惯坏了,这一次是撞上了铁板。下场么,自不必说。

“那至少把我们的定金退回来吧?”蔡杰明咬牙,想着自己手上这一千万美元,那可是张仲谋千方百计给他争取来的投资。事情如果办不成,这钱总是要还回去的。钱如果回不去,自己这宝岛恐怕也回不去了。

“退,那当然得退!”张鲁痛快的点头,说道:“不过按照我国的外汇管理规定,盛京二纺方面只答应了退给根据外汇官牌价格兑换的人民币。”

“啊?”

蔡杰明继续今天不知道第几次的目瞪口呆。

八十年代的中国,毕竟不是三十年后。政府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对社会的管理能力还是能够执行下去的。社会上既没有能跟行政力量对抗的资本,基层也还没有失控到几乎无法有效管理。倒爷们搞出来的这些小浪花,根本就连对价格改革的威胁都算不上。

对物价改革威胁最大的,这些拉稀摆带的倒爷根本排不上号。反而是百姓们对纺织品的抢购,才是最让人头疼的问题。

渤海省的轻工企业生产力不能说不高,但面对突然释放出来的群众购物热情,仍然显得有些杯水车薪。

只是好在纺织品毕竟不是生活必需品,随着价格的飞速增长,人们的购物热情也开始逐渐下降。细想当一件衣服价格增长到普通工人大半个月工资的时候,很多人不得不考虑是否还有必要一定要买一件衣服。

当商品价格开始高于它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时候,民间的散户主力开始退场。但是更多的“炒家”随即跟进,不仅是渤海省,也不仅是东北,甚至是整个中国此时可怜的民间投资力量,都开始关注起渤海省的纺织品物价改革来了。

纺织品价格虽然开始背离它的市场指标,但不断高涨的价格促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投资品”。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刚刚苏醒的民间资本在这个年代可以说是处处受制、生存条件恶劣,可也因此造就了他们宛若野草一般的生命力。

渤海省放开纺织品价格的消息传出去,很快全国各地的人都开始往渤海省赶来。如同92年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一样——实际上更加糟糕,1990年到1992年海南的房地产泡沫,背景是整个中国改革方向已经明确,物价改革正在逐步放开,商品社会市场经济崛起是当时的大背景。在这样的背景下,并非是海南一地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