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定位居中枢或是宰辅重臣,否则别人不可能知道的那么详细。
“皇上在犹豫什么?”钟相眉头紧皱,手里拿着最新的一份《新民报》喃喃自语道。
“大人,皇上是怕有后顾之忧啊!”杨么年约四旬,身材高挑,面皮白净,颌下两缕长须让他看起来更象一个儒雅的读书人。
钟相道,“皇上想多了,值此大事将起之际,岂可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啊?”
杨么道,“大人,我不这么认为。”
钟相知道他智计远胜于己,拉着他坐下来说道,“你跟我讲讲,皇上是怎么想的?”
杨么坐下后说道,“大人请看这篇《家国天下》,如果我所料不错,此文必出自吕相之手,而吕相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怎能没有皇上的授意?所以我推定,皇上是在等!”
“等什么?”钟相问道。
“他老人家在等那些重要的人出来表态。”杨么道,“民意说到底来脱不开自身的那个小圈圈,真正会影响到朝廷决策的是那些朝廷重臣,他们之中有很多是南方官员和主张议和的人,恐怕不愿北伐是他们的意思。”
钟相猛地拍了一下大腿,“对!皇上真正担心的是这些人。你马上以我的名义也写一篇文章,把我们的态度告知天下,也好让皇上放心。”
杨么点头道,“好,我这就去办!”
第二天,钟相以“洞庭湖钟相”的实名署名发表了一篇洋洋洒洒长达十万字的《愿为国土捐我身》的壮志豪文,《新民报》全版刊发,顿时引发了一场巨震。
谁不知钟相是什么人?那可是洞庭湖上的朝外朝,此人竟然也在有“国家”背景的大报上发表实名文章,放言愿为恢复国土流尽最后一滴血,这种豪情壮志岂是那些食君之禄的当朝官员可比的吗?
于是剧情迅速反转,他钟相都敢说这样的大话,我们凭什么不能?转瞬间各种各样的实名署名文章纷至沓来,中心思想都只有一个,请战!
范浚笑了!
这就是榜样的力量!
赵天赐暗松了一口气,是时候了。他把范浚叫了过来,“咱们共同署名,发表一篇结语,结束这场辩论吧!”
于是在随后的新报中,署名为“国家大政”的作者发表了一篇五万多字的“社评”,详细阐述了让大家参与辩论是战是和这个问题的初衷和最终目的,并在结语处引用了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骚更短,
浑欲不胜簪。
最后还附上了当今皇上的寄语:但愿从此汉儿不为奴!
这一番下来,所有原本还主张议和的人全部闭口不言了,他们当然不会担心朝廷会把他们怎么样,但是心中难免有点失落,好象站错队了?
没过三日,钟相便遣杨么送了二千石军粮过来。
在密室里,赵天赐接见了杨么。
“钟将军那里情况怎么样?替我感谢他关键时刻助我一臂之力!”赵天赐道。
杨么见过礼后便坐在他身旁,闻言道,“我家大人并没有帮皇上做过什么。”
赵天赐笑道,“要不是你的那篇《愿为国土捐我身》,是战是和的论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结束呢!”
杨么笑了笑,“皇上果然英明,竟然能猜出那是出自我的手笔。”
赵天赐道,“这也不难,我见过你请战的奏表。”
提及此事,杨么还有些不甘心,“皇上,我本就是武人出身,如今大敌当前,自当是我等为国效力之时,皇上为何不允我上阵杀敌呢?我家大人也有此想法!”
赵天赐奇道,“他也有这个想法?他……是不是遇到什么难处了?”
杨么道,“钟大人也对我提起过皇上对他所言之事,现在外压一撤,……弊端已然显现了。”(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