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聊工作,聊日常生活,聊平时爱好,那是种不冷不热的闲聊,是为免尴尬硬从牙缝里挤出话来的闲聊。
常友林说他平时喜欢看看书看看美国电影,姑娘说她平时喜欢“结绒线”(打毛衣)。两人从淮海路一路朝南京路走,他们要去外滩东风饭店的上海首家肯德基坐坐。
但还没走到人民广场两人的话就聊完了,大概因为她是本地人,因为她只有“白净”一个优点。
这儿必须要稍微解释下上海的“阶级划分”。它是存在于上海这座城市中的,亦是他“窘迫”文化的一部分。
在上海有三种人“上海人”、“本地人”、“外地人”。
上海人指的是生在上海但籍贯或祖籍不是上海的,他们大多是江苏浙江的那批人,他们是“上海人”。
而本地人是指祖祖辈辈生在上海的,籍贯也在上海的“上海人”。
外地人就是外地来沪的人,即不生在上海籍贯也不是上海的。
从根子上讲“本地人”才是真正的上海人,但在“上海人”眼中本地人大多是农民,文化水平低,又缺乏上海人一贯引以为傲的海派文化。
这其实有点像台湾的本省人与外省人以及原住民,国民党败退台湾后那批大陆来的军人与知识分子开创台湾进入繁盛时期的辉煌,由此也诞生了本省人、外省人、与原住民的“阶级划分”。
所以在常友林心里是不大乐意和一个本地人相亲的,更何况那还是个优点只有白净的女人。
外滩人山人海,对面一片荒地的浦东竖立着巨大的标语牌,牌上红底白字写着——
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浦东开发开放,一百年不动摇。
而在东风饭店上海首家肯德基前面排了长长的近百人队伍,为免尴尬的闲聊停止后两人便一直沉默,他们应该都能感受到对方心里的感觉,于是在排上队伍几分钟后姑娘就说:
“噢我想起来了,我还要去跟个老同学碰头,这肯德基没办法吃了。”
这是多么好的姑娘啊,为了给对方台阶下而故意这么讲。
常友林点点头目送着白净的姑娘挤进外滩的人潮中,很快就寻不到了。
常友林似乎轻叹了口气,带着狗朝人民广场走,他有点失落,但失落的不是相亲失败,不是对象不够好,他失落自己当年差十几分就考进了大学。失落天井里唯一一间房子当年不是给他而是先给大哥结了婚。
然而没什么人喜欢跟失落的人走在一起,跟失落的人走在一起自己也会跟着失落,人生应该是像三儿那样“朝气蓬勃”“逢赌必输”,却一赌再赌。
而如果说一定要在这上海常家里找个讨人喜欢的人……
不,不是许阿姨,许阿姨虽是菩萨心肠,可也无趣。真正有意思的是她老公,也就是常友林的大哥,常友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