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历史军事>大清巨鳄>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先吹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千一百七十四章 先吹风(1 / 2)

大清与欧洲各国联军交手确实不是什么稀奇事,在天津在南非都打过,但西北这次的情况不同,可以说是攻守易位,西北是西北军的主场,欧洲联军这次是协助西北军进行防守。

说实在的,对于即将爆发的这场西北战争,肃顺还是很担心的,西北军在元奇新军中虽说是威名不显,却也是装备精良兵强马壮,并常年以征剿马匪实战练兵,着实不容小觑,至少在西北是威名赫赫,再有欧洲各国极力支持和出兵相助,他委实是乐观不起来。

不过见的对方信心满满,他也只的压下满腹的担忧,试探着道:“安委会的筹备已基本完成,行之如今是协理大臣,这主席不如由行之担任.......。”

易知足不容置疑的道:“依照规定,安委会主席理应由内阁总理担任,肃相不必推诿,行之以协理大臣身份担任副职,主次之分不容混淆。”

听的这话,肃顺不由的暗自苦笑,就算他担任安委会主席,也是有名无实,不过,他也想的开,有名无实总比连名都没有强。

“安委会的设立是为了统一兵权,而且不只是名义上的统一。”易知足接着道:“我国疆域辽阔,从南到北,从东到西,跨越数万里,最大的安全隐患不在外,而是在内,必须严格防患军中因地域行成派系,形成军阀割据之势,异地服役,异地驻防的原则必须坚决贯彻。”

这是要迫不及待的将八旗新军和北洋水师调离京师和东北?肃顺连忙主动道:“能否借助西北开战,逐步完成移防?另外......,禁卫军能否不动?”

易知足点了点头,“安委会成立后,你们自己开会决议,我更倾向采取温和手段达成目的。”

《沪报》和《京报》同一日刊文详细介绍英吉利的文官制度,这一举动立时就引起朝野上下对英吉利文官制度的浓厚兴趣,一些政治嗅觉灵敏者马上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推行文官制度改革的信号。

各省大报反应快的则发行号外,反应慢的也在次日进行转载,朝野上下随即就文官制度改革掀起了一股热议。

在元奇的极力推动以及巨额资金的支持下,大清自道光晚期开始就逐步重视教育,到的目前,大清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新式学堂已经遍及乡镇一级,免费教育也已普及大多省份,西洋留学之风也是盛极一时。

这一举措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大清的识字率大幅提升,短短四十年,大清的识字率从低于5%提升到30%以上,纵然是与西洋各国相比也相差不多。而另一个显著的现象就是,士子或者是说知识分子的数量迅速膨胀。

四十年间,整个大清都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在金融、工业、科技以及交通、通讯的迅猛发展的引领之下,整个大清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的快速发展自然是刺激了对人才的需求,每年的大学毕业生以及归国留学生根本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

为了体现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为了配合逐步取消士绅特权,当然也是为了促进新式教育的发展,大清对于知识分子的待遇可谓是十分丰厚,普通知识分子诸如中小学教师,工厂技师之类,月薪都至少是普通工人的三倍以上,高达十八至二十五元,至于高级知识分子,诸如大学教授讲师,工程师、研究人员等的月薪普遍在五六十元,高达百元以上的虽然不多却也不少。

尽管待遇优厚,但不少知识分子对于出仕为官还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学而优则仕’读书人自古以来遵循的就是读书为官的这么一个思维定式。

大清这些年来,虽未明确废除科举制度,但实际上却一直没有开科取士,大清什么都缺,唯独不缺候补官员,等着补缺的官员如过江之鲫,这就导致大量的知识分子入仕无门。

英吉利文官制度,常任文官实行公开竞考,择优录取的原则,如果大清仿效英吉利的文官制度进行改革,也就等于是向所有的知识分子敞开了入仕的大门。

还有一条更为重要的是,英吉利文官不参与政争,而且一经录用,非经法定事由或辞职,即可任职终身,这等于是将为官的风险降至最低,怎能叫人不动心?

当然,有人欢喜就有人愁,对于现任的官员而言,尤其是一些中下级官吏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消息,用脚趾头也能想得到,一旦大清推行文官制度改革,至少会有一部分官吏丢官革职。

尽管不少人为此担忧,却没人蠢到去公开反对,胳膊拗不过大腿,明摆着是元奇和朝廷联手推行改革,谁敢这个时候做仗马嘶鸣,就会成为杀鸡儆猴的那只鸡,连铁帽子亲王都说杀就杀,更别说他们这些个小官了,能做的只是想方设法的补救。

冬天天黑的早,不到七点,天已黑尽,华灯初上时,一辆四轮马车缓缓的进了镇南王府的侧门,马车车厢里,德意志驻大清公使穆默默默的抽着香烟。

马车在长乐书屋院子外停下,一个秘书迎上前来,简单的寒暄见礼之后便引领着对方进了院子,一脸阴沉的穆默在进入房间见到起身相迎的易知足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